大运河复灌的效益与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 刘怀宇  Craig  Hart  马中  马昃昀  年份期号: 2015-第C1期 刊名: 环境保护 关键词: 复灌 大运河 水环境 生态环境效益 
描述:2014年,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申遗成功,其再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被广泛讨论。对此,文章分析指出对大运河进行复灌可以解决其长期以来的水体污染及断流问题;同时,通过地表水补注地下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困境;疏通复灌后的大运河除了供水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外,还可以带来沿线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复兴史
作者: 崔靖芳  年份期号: 2015-第10期 刊名: 民生周刊
描述:就像到北京一定要登长城一样,来扬州不能不看大运河。 站在扬州城区的古运河边,闭上双眼,倾听水声,耳边仿佛响起雄壮激昂的号子声,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排排金玉装饰、首尾相接的龙舟,每条龙舟,都由100个豆蔻年华、长相甜美的“殿脚女”在岸边背缆而行,那是隋炀帝下扬州的盛景……这样的场景早已湮没在历史中,如今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作者: 张廷皓  年份期号: 2015-第2期 刊名: 华夏文化 关键词: 内河航运 航运功能 技术要素 运河文化 文物保护 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景观 运河工程 综合配置 水运工程建设 
描述:中国大运河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这是国务院有关部委、八个省(直辖市)沿运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在我国文物保护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我国文物学界而言,这是对文物保护规律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国际文化遗产新理念引进消化的积极结果,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随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者们陆续解决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如何划分大运河文
大运河从这里汇入钱塘江
作者: 陈鑫龙  年份期号: 2015-第C2期 刊名: 楼市 关键词: 地产大鳄 圈层 大宅 钱江新城 十堡 江海联运 二堡 钱塘江畔 浙人 不知道 
描述:很多人都知道大运河最终流入了钱塘江,但很多人不知道入钱塘江的地方在哪里。这个地方,就是三堡。明清以来,浙人一直在沿江建海塘,从望江门一直造到海宁,同时沿江筑堡,从一堡一直造到三十三堡,由于历史变迁,钱塘江也有改道,一些地名如今已经不用了,比如二堡一般叫近江村,十堡叫三角村,一堡已经是钱江新城了。由于地处钱塘江畔,因此人们每每提及三堡时,总是会想,三堡人应该从事着与钱塘江有关的行业,比如码头物流,比如江海联运枢纽的繁盛
大运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三个维度体系研究
作者: 康武刚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开发研究 关键词: 大运河 管理 开发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使作为遗产地的沿线各省又多了一项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保护、管理与开发三个维度的考量下,要加强大运河世界遗产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规范政府作用,完善保护体制,鼓励民间参与,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路径。
大运河上流淌的美食
作者: 采莲  张树良  年份期号: 2015-第37期 刊名: 走向世界 关键词: 北征 迁都北京 商业地位 中间节点 原住民 万石 民族饮食文化 糖醋鲤鱼 靖难之役 残余势力 
描述:台儿庄运河的诞生,使得京杭大运河绝境重生。明朝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的永乐大帝为确保京城粮食物资充足,以及北征蒙古残余势力的军需供给,决定重新疏浚大运河山东段,并建立漕运制度,每年运送数百万石漕粮北上。正是这次河道疏通开始了台儿庄码头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中间节点,贯通南北、连接东西,“东南漕运岁百余万艘,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不可籍数”,商业地位扶摇直上。
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作者: 陈田峰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 中考思想品德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先进文化 大运河 申遗 中华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分析 中华文化 
描述:【中考预测】本考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华文化的特点、内容、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文化的差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等.2015年思品中考可能结合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带一路建设”等相关时政资料进行设问.题型为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
大运河“开封段”考古发现记
作者: 葛奇峰  年份期号: 2015-第9期 刊名: 大众考古 关键词: 兴废 东京城 汴河 汜水 通济渠 板渚 汴州 财赋 邗沟 江南河 
描述:汴河兴废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通济渠西起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利用黄河的一段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在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途经中牟、开封、陈留等地而进淮河。当时,通济渠由于紧邻汴州(开封),故又名汴水、汴河。唐代,汴河成为输送江淮财赋的主干,为汴州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宋代,汴河更是与东京城(开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
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探索
作者: 杨晓维  年份期号: 2015-第6期 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关键词: 监测 指标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 框架 内容 
描述: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后申遗时代对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的探索,以大运河(宁波段)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通用指标为参照依据,以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为实践基础,通过对遗产本体、遗产价值及遗产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探索搭建了一套由3大功能模块、8项指标对象组成的总体框架,再具体衍生分化出若干具体监测分项,最后确定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以期为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大运河 中华文明的大动脉 古代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运、水利工程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5-第C1期 刊名: 文明 关键词: 淮河水系 吴国 古代人类 水运工程 北至 通济渠 政治文化中心 邗沟 浙东 涿郡 
描述: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自北至南,由东到西,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8个省、市,全长3000余公里。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成为第一条有
< 1 2 3 ... 71 72 73 ... 475 476 4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