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究竟是谁开凿的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4-第51期 刊名: 老年文摘报
描述:大运河究竟是谁开凿的
大运河的记忆:枣庄运河船工号子
作者: 葛兆远  年份期号: 2014-第16期 刊名: 戏剧之家 关键词: 枣庄运河船工号子 保护与传承 
描述:"船工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是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而传唱。本文对枣庄运河船工号子的起源、种类特别是枣庄地区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述,对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大运河的记忆——枣庄运河船工号子
作者: 葛兆远  年份期号: 2014-第8期 刊名: 戏剧之家(下半月理论版)
描述:大运河的记忆——枣庄运河船工号子
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作者: 郑民德  年份期号: 2014-第10期 刊名: 支部生活(山东) 关键词: 山东 齐长城 历史变迁 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描述: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山东段作为大运河中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4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八大亮点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4-第1期 刊名: 财经界 关键词: 统治者 北运河 疏浚 吴王夫差 大运河 隋炀帝 工程 河道 
描述:从邗沟伊始到运河全部攒通,浩大的工程持续了千年之久,一直到现在,运河还在不时疏浚之中。这浩大的工程是如何想起来的?吴王夫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最扔的运河是用于军事还是民生?北运河(北京到济宁段)几段千涸的运河古道,在树林荒草中静卧着。在河道逐渐消失的岁月过程中,它曾经的风貌.曾经的作用.人们只能在苍凉凄美中感受岁月的变迁。有着更大雄心的隋炀帝竟然将这些河段连接了起来,历史的重心在这以后的几百年不断移向洛阳。元代的统治者办事直来虞去,把运河南北疏通,形成了今天运河的模样。
大运河畔乡土根 矢志不渝赤子心:著名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的运河情结
作者: 高德澍  张钰丛  年份期号: 2014-第9期 刊名: 北京档案 关键词: 清朝乾隆 北流 金代 通济 河畔乡 中国作家协会 刘绍棠 运河水 潞水 潞县 
描述:"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沙岭延东亘、潞河自北流"。这是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过通州诗》。通州于西汉建置,始称路县;东汉因濒临潞水,改成潞县。到了金代,更名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通州因运河而兴盛、因漕运而繁荣。千百年来,滚滚的运河水滋润着通州这片土地,也养育了无数优秀的运河儿女。著名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挚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一个运河儿女,都深沉的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刘绍棠先生更是把这种故乡情结镌刻在自己的心灵上,以炙热的赤子之情回报着
大运河申遗荣耀与遗憾
作者: 张谨  年份期号: 2014-第7期 刊名: 世界遗产 关键词: 生活区域 社会共识 现代科学 运河沿线 运河工程 南旺分水 国际运河 城市发展 水利史 考古工作 
描述: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对于这样一个在普通老百姓房前屋后默默流淌了千百年的大河,虽然一个称号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大众的反应基本可以用"喜大普奔"来形容,有网友说,"将一条世人眼中的平常运河,转化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一个文化理念,传播为社会共识;将分散在2500年间、涉及3亿人口生活区域的时空内容,凝聚为多资源的通力合作,这
大运河申遗背后的故事
作者: 舒乙  于洋  年份期号: 2014-第9期 刊名: 纵横 关键词: 罗哲文 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 申遗 故事 京杭大运河 
描述:大运河申遗,全国政协是主角 2006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罗哲文罗老专门到会上找到我说他们想提一个提案,那就是后来著名的大运河申遗提案。只不过,当时用的不是“大运河”的字眼,而用的是“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申遗背后
作者: 王玉楼  年份期号: 2014-第15期 刊名: 文史精华
描述:58位委员提案重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 2006年两会期间,58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应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提案.随后,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关于该项提案考察和研讨活动,沿线各省市政协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运河沿线各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年12月,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大运河列入其中,并成立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在积极稳步推进.此后,在全国政协的大力推动下,大运河保护与申
大运河申遗梦圆 河南再添七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王韬  年份期号: 2014-第20期 刊名: 黄河.黄土.黄种人 关键词: 仓城 含嘉仓 水利技术 遗址公园 回洛仓 通济渠 黎阳仓 遗产资源 经济文化发展 涿郡 
描述: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起大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杭大运河,这条全长1794公里的运河并不经过河南,但因输入大运河的永济渠、通济渠两条重要水系均在河南,目前部分河段仍在通航。千百年来,这两条内陆运河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的发
< 1 2 3 ... 121 122 123 ... 475 476 4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