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古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27 条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八)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淇水
浪荡渠
中国古代
曹操
水经注
运河工程
工程措施
白沟
“挟天子以令诸侯”
黄河故道
-
描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国家分裂。曹操凭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修耕植以蓄军资”的经济实力,南征北伐,逐个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他在统一北方的战争过程中,出于运粮、运兵的需要,先后修建了六条运河。这些运河虽然里程都不长,但由于它沟通了一些自然河流,在交通运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现今河北省地区海河水系的变迁和形成,历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三)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多余水量
工程设计
规划布局
灵渠
中国古代
运河工程
湘江
分洪渠
历史贡献
-
描述:
秦代灵渠(续上期) ④竹枝堰。位于北渠距起点约700米的大拐弯处。长15米,宽8米。上面为桥,下面是溢流堰。结构与马嘶桥泄水天平相同,但未设置闸门。主要用于宣泄来自海洋河经大天平分泄后进入北渠的多余水量,保障北渠中许多弯曲渠段的安全,避免洪泛灾害。 ⑤回龙堤。位于北渠入湘江前的分洪渠道口。长5米,宽4米,高约2米。洪水期间,北渠中的多余水量可越过堤堰顶部,经分洪渠道泄入湘江故道,避免洪泛。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五)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道
洛水
中国古代
三门峡
褒斜道
汉中地区
运河工程
洛阳城
西汉水
史记·河渠书
-
描述:
褒斜道 黄河运道受到三门峡的限制,而三门峡问题又解决不了,这使朝廷内外忐忑不安,连汉武帝也为此纳闷发愁。 一天,忽报有人上书,建议从关东到关中,不走黄河运道而另辟蹊径,即开凿褒斜道以沟通汉水和渭水运道。这一建议由御史大夫张汤代为奏报。据《史记·河渠书》记载:“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笔者注:沔水是汉水的古代名称),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四)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新造农田
中国古代
三门峡
农民起义
运河工程
渭水
现代工程建设
史记·河渠书
粮食
-
描述:
汉代运河工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是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继而又开始了为时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为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扑灭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而夺得政权,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也是中华文明大放光采的重要时代。在交通运输方面,它继承了秦朝大一统的体制和成就,并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汉朝建立伊始,对于都城的选址曾有不同的意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二)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侧向溢流堰
船舶航行
中国古代
灵渠
《续资治通鉴》
运河工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工程措施
河道比降
工程设施
-
描述:
。通俗地说,就是河道的坡度。河道比降大,不利于船舶航行。一般适合于船舶航行的河道比降为1/3000,也就是在3000米长的河道上,其高差不能超过1米,超过了这一标准,则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使船舶航行前进。常用的工程措施有:一是将运河河道有意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目的是延
-
大运河终点的标志——燃灯塔
-
作者:
叶永
来源:
中国房地信息杂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须弥座
中国古代
通州
舍利子
燃灯佛
灯塔
北京地区
档案保管处
京杭大运河
塔身
-
描述:
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 这两句诗,是清乾隆途经通州时所作,诗中所说的塔,就是北京地区著名古塔——佑圣教寺燃灯佛舍利塔。习惯上简称为燃灯塔。 燃灯塔位于通州城北,京杭大运河绕塔而过,这条中国古代著名
-
中国古代运河工程(一)
-
作者:
尤秈
来源:
交通与运输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陆运河
岭南地区
天然河道
漓江上游
中国古代
灵渠
少数民族
运河工程
小天平
分水岭
-
描述:
运河,顾名思义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河道。但它的特定涵义并非指天然河道,而是专指由人工开凿而成的河道。运河的作用是沟通相邻或附近的天然河流、湖泊或海洋,以达到缩短运输距离、改善航行条件为目的。按其沟通的水域不同,可分为内陆运河和海际运河。前者如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俄罗斯的列宁运河(沟通顿河和伏尔加河)等:后者如德国的基尔运河(沟通北海和波罗的海)、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和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此外,还有一类比较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