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运河与相思江
作者: 彭少华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关键词: 相思江 相思埭 桂柳运河 
描述:桂柳运河最初叫相思埭。它将相思江水一分为二,相背离去,如人远别,再难相见,故名“相思”。经考证,今“相思江”其实是明清时古运河航道的一部分,都以相同名字命名。现在看来这并不科学,可沿袭已久,俗定成真,也就没有必要改了,而且也很难改。这正好反映了历史对现实缓慢而又持久的深刻影响。
某跨古运河桥梁病害分析和改建设计
作者: 刘龙源  鲍宏波  年份期号: 2015-第6期 刊名: 城市道桥与防洪 关键词: 病害分析 桥梁改建 施工措施 
描述:以某跨古运河桥梁为工程背景,通过对该桥的主要病害总结梳理,分析该桥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建处理措施和施工注意事项,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林建筑 北京运河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作者: 华黎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 时代建筑 关键词: 标准化与灵活性 迹·建筑事务所 不确定主义 无边界建筑 单元同构  
描述:文章记录了迹·建筑事务所(TAO)的北京运河森林公园中林建筑的设计与思考过程,建筑师受到阿基佐姆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不确定主义思想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的启发,试图在建筑中探索一种基于单元同构的空间生成策略,应对功能不确定性,以及回应场地与环境特征的结构形式以及建造体系。
杭州运河隧道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作者: 唐益波  徐蓉  年份期号: 2015-第27期 刊名: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关键词: 技术措施 施工工艺 地下连续墙 
描述:地下连续墙为较为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其以刚度大、整体性强、位移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结合杭州运河隧道工程实例较全面论述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及针对性技术措施。
杨柳青古镇景观:基于运河文化保护的影视基地特色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 秦洪伟  年份期号: 2015-第11期 刊名: 电影评介 关键词: 建筑景观 规划设计 景观区 运河文化 影视基地 文化景观 姜子牙 杨柳青镇 明永乐 文化贸易 
描述:天津杨柳青镇所在地域,早在先秦的时候,曾经是黄河和海河的入海口。相传,西周姜子牙受封后为防水土流失下令在子牙河和卫河堤上栽种很多柳树,便营造了一处乡愁景观记忆,即由大禹治水时期的“流口”改名为“柳口”。在这条经历了唐代繁荣、元代修直、明清贯通的京杭大运河畔诞生的杨柳青古镇,其最早民生可溯源到宋代公元1004年。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开通以后,随着驿站的发展,漕运文化贸易兴盛,界内船户往来增多,在总长174公
最美泗阳之运河风光带
作者: 李沐和  年份期号: 2015-第C2期 刊名: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关键词: 潮时 紫玉兰 祖像 婴儿车 风景优美 运河水 数星星 风光带 一团团 啧啧赞叹 
描述:我的家乡在泗阳。这里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但我最喜欢的是美丽的运河风光带。春天,运河风光带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就像花的海洋。那一团团、一簇簇的花束争先恐后地开在枝头,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淡紫的紫玉兰、粉红的桃花、深红的海棠、嫩黄的迎春花都在醉人的春风中迎风怒放。路过的人和散步的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无不啧啧赞叹!
明清直隶运河城市的历史变迁——以景州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作者: 郑民德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运河 社会 景州 明清 
描述: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基于对魏家湾的历史考察
作者: 郑民德  朱年志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 中国名城 关键词: 运河 文化 魏家湾 商业 
描述:魏家湾是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漕运码头、商业枢纽、文化中心,不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口众多,而且寺庙遍布、科举人员层出不穷,具有重要的经济、交通、文化地位。魏家湾镇的历史演变与河工管理、战乱兵燹、黄运变迁等因素密不可分,是山东乃至北方地区典型的运河城镇。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社会组织浅议
作者: 吴欣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 中原文化研究 关键词: 社会组织 京杭运河 区域社会 
描述: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开通对这一区域原有的生态与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在原有宗族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组织、秘密社会组织、信仰组织、河工漕帮组织等区域性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不仅能够整合价值、权力、资源等社会基本要素,并能够对关键性要素进行秩序化安排。对内,它们是组织内部的民众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依赖,是社会的协调机制;对外,它们与政府、市场之间构成了一个社会运行的结构性框架。从方法论意义上讲,社会组织研究或许可以突破区域社会史线性研究的局限,在一种立体空间中慢慢提炼出具有整体史意义的知识命题。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晏公信仰
作者: 胡梦飞  年份期号: 2015-第5期 刊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晏公信仰 漕运 运河区域 明清 
描述: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晏公原为江西地方性水神,明朝初年,晏公信仰逐渐由江西扩展到全国。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区域是晏公信仰较为盛行的区域,漕粮运输和水上航行的现实需要是导致晏公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漕军、船工、水手则是信仰晏公的主要群体。晏公信仰呈现出信仰群体特定性、信仰区域差异性、信仰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明清国家漕粮运输活动、沿岸民众社会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1 2 3 ... 64 65 66 ... 475 476 4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