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流金溅玉生命河——中国大运河的税史意涵管窥
作者: 李胜良   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漕运   钞关   大运河  
描述: 已经在今年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列为“活态线性文化”的中国大运河,同时也是一脉有着深厚税史意蕴的人文景致.本文从税迹、税路、税源、税粮、税仓、税镇、税关、税网、税钥、税战、税城等角度,试图揭示其所内涵、呈现和释放的税收历史地理价值,以期对《中国赋税史上的大运河》这一专题研究积累必要的线索.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晏公信仰
作者: 胡梦飞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晏公信仰   漕运   运河区域   明清  
描述: 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晏公原为江西地方性水神,明朝初年,晏公信仰逐渐由江西扩展到全国。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区域是晏公信仰较为盛行的区域,漕粮运输和水上航行的现实需要是导致晏公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漕军、船工、水手则是信仰晏公的主要群体。晏公信仰呈现出信仰群体特定性、信仰区域差异性、信仰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明清国家漕粮运输活动、沿岸民众社会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运河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作者: 刘燕宁   来源: 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漕运   内容  
描述: 运河学,就是以运河及运河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运河历史变迁、运河水利工程、运河区域经济社会、运河历史文化为内容的综合性的学科。
明代运河沿线的水次仓与城镇的发展:以山东张秋镇为例
作者: 张程娟   来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漕运   水次仓   张秋镇   明代  
描述: 明代运河漕运制度既体现了明王朝财政体系的整体转变,也着眼于解决运河沿线漕运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宣德年间兑运法的实行与水次仓在运河沿线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水次仓的建立对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隋唐洛阳运河体系与漕粮运输
作者: 曾谦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洛阳   漕运   仓储  
描述: 隋唐时期,洛阳的水运体系由漕渠、通济分渠、南运渠三部分构成,漕渠是这个水运体系的中心。洛阳的水道和城内的市场紧密相连,使市场商业受水运影响较大。洛阳漕粮运输变化很大,在隋文帝时期河阳仓是洛阳最大的粮仓,隋炀帝时期洛口仓成为当时最大的粮食供应仓库。进入唐代以后含嘉仓城成为当时最大的粮仓。
明清之际的运河与济宁
作者: 张庆正   来源: 西安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漕运   明清   济宁  
描述: 明代随着运河的疏浚,漕运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了以运河为中心的经济带,兴起了一批商业城镇,济宁也因运河获得飞速发展,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发展成鲁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济宁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作者: 张强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漕运   运河城市   运河学  
描述: 运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学是一门以运河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问,通过研究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沧州境内的大运河
作者: 卢瑞芳   来源: 文物春秋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漕运   沧州   大运河   御河  
描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在其开通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发挥着南粮北运、商旅交 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重要作用。贯穿沧州境内的运河全长220公里,其交通的便利和商贸的发展,带动了两 岸城镇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
唐代的运河漕运
作者: 秦明君   周小琴   来源: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漕运   唐代   大运河  
描述: 唐朝一统,国力强盛。在前代运河的基础上,唐统治者对运河河道加以疏浚、整治,形成了以南北大运河为主的漕粮水运网,赢来了运河漕运的新高峰。有唐一代,运河漕运与国力强弱休戚相关。
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作者: 王瑞成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漕运   城市   发展  
描述: 运河漕运体系在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 ,都城和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 ,中国南北城市系统的整合和运河城市类型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河漕运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重要基础 ,并使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规律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