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柳孜运河古道的重大发现
-
作者:
李长立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实物资料 遗址 陶瓷发展史 重大发现 大运河 唐宋时期 淮北市 考古发掘 安徽省 出土
- 描述:1998年,淮北市在对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拓宽改建工程中,出土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瓷器、铜钱等物。1999年初,在百善西柳孜集裁弯取直施工中,又发现大量陶瓷等文物,还发现了地下埋藏的沉船和石构建筑文化遗迹。同
- 浙东运河应划作中国大运河东段
-
作者:
施存龙
日期:2008-01-01
来源 :水运科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东西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浙东运河 杭甬运河 京甬大运河
- 描述:论述了我国实际上有三代大运河,浙东运河为它们最东南出海段,并在其中起积极作用。提出不论是处理历史遗产,还是未来发展都应正式将浙东运河纳入我国大运河。
- 济宁市: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欢迎您
-
作者:
苏云峰
日期:2008-01-01
来源 :财经界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孔孟 中华文明 特色文化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济宁市 轩辕黄帝 京杭大运河 儒家文化
- 描述: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隋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济宁成为水陆要冲,舟车云集之地,也形成了融南汇北的特色文化,被称为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近年来,济宁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济宁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 济宁:中国运河之都
-
作者:
张自义
杜庆生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桥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 大城市 开发利用 分水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 沿线 济宁
- 描述:济宁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济宁成为全国著名的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运河沿线7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同时,济宁以其所具有的北方城市少见的水乡特色被誉为江北苏州。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作为治运司运中心,都派设最高治运司运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济宁。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济宁因而又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
- 浅谈拱梁组合体系桥梁在京杭运河工程中的应用
-
作者:
饶志刚
朱红亮
日期:2008-01-01
来源 :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常州市京杭运河改建工程中新建有11座大跨度桥梁(跨经约120米),其中拱梁组合体系桥梁以其结构的可靠性、造型的美观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而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介绍阳湖大桥、青洋大桥和东方大桥等3座桥梁的桥型结构,并对其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桥梁的经济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
- 洪洞县水利志
-
作者:
陈振先
日期:2008-01-01
来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洪洞县 水利史
- 描述:洪洞县水利志
- 洛阳: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
作者:
郭引强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遗迹 隋唐洛阳城 文物遗存 洛河 洛阳市 通济渠 中心地位 大运河 隋代 二十世纪
- 描述:605年,隋炀帝在洛阳下令开修通济渠,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洛阳城内有通远、丰都和大同三大市场,隋代在建国门外设四方馆,专门负责外国商团贸易。
- 沿着运河,领略古镇风情
-
作者:
马荣壮
英英
李子平
边伟虎
日期:2008-01-01
来源 :浙江画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过街楼 杨万里 运河文化 广济桥 历史 古桥 京杭大运河 江南水乡 河口 杭州
- 描述:有人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确实,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运河的畅通,繁荣了沿岸很多城镇,新市、王江泾、塘栖等一个个古镇,见证着千百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日期:2008-01-01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地理)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日期:2008-01-01
来源 :经济地理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区域发展 空间利用 大运河 扬州
- 描述: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