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2015年度中国大运河研究综述
-
作者:
郑民德
来源:
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综述
研究
-
描述:
自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关于运河学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无论是运河河道管理、运河生态环境、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还是漕运制度、运河城镇与经济发展、运河文学与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度除发表与出版300余篇(本)运河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外,还举办了十几次重要学术会议与研讨会,围绕运河文化传承、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运河旅游业发展、运河复航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共识,从而为中国运河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指导意见。
-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对策研究
-
作者:
沈建钢
蒋英慧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产利用
常州段
保护管理
中国大运河
-
描述: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进入了新常态,应站在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更加重视大运河的保护。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的有利条件及与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出好三张牌、布好两盘棋、打好一套组合拳的对策建议。
-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协同的路径探析
-
作者:
连冬花
来源:
系统科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保护与利用
协同路径
世界遗产
-
描述:
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使得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利用的问题突显出来。当下对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体都可归属为机械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背离了运河遗产的系统性,导致对运河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破坏。中国大运河是复杂的他组织巨系统,其保护与利用需要系统思维特别是协同学理论的指导。其协同路径为:协同观念,树立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共生共荣理念;协同组织,形成运河遗产保护的集体性有序行为;协同利益,确保运河遗产发展的可持续性;协同舆论,培养民众的运河情结;协同发展,促进运河城市的经济活
-
“一河串百艺”中国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初探
-
作者:
徐波
来源:
现代城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世界非遗
文化传承
创新模式
-
描述:
简述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千年文化遗存宝藏,提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建设思路——“一河串百艺”。“一河串百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项目的亮点在于整合资源,由政府牵头,让辖区乃至沿河“产学研媒用金”携手合力犹如连珠成串,共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上来。
-
中国大运河苏州段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后的再思索
-
作者:
冀洪雪
成芳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
苏州
-
描述:
苏州是一座运河之城,4条运河故道和7个遗产点段构成了以古城为核心的遗产体系。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苏州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古城遗产价值的认识,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路径,促使古城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升苏州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
-
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
-
作者:
许瑞生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线性遗产
京津冀
活化利用
中国大运河
南粤古驿道
-
描述:
寻找华夏古驿道,讲述中国好故事,为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在当下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提供的主要动力之外,可以借助的另一种动能。2015年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通州的新建设,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小城镇培育发展获得新的动力。沿着京津冀大运河线路,利用各遗产区的空间,串联非遗产区传统河岸地区,从而形成贯穿运河两侧的步行户外活动空间,在遗产区的外缘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将扩大辐射影响范围至全线,从而形成京津冀文化、旅游和户外运动一体化的载体。广东的“南粤古驿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