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扬州古运河旅游因子与运河申遗的关系构架
作者: 宋立  徐培  黄大昭  日期:2008-01-01 来源 :江苏商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品牌效应 申遗 古运河 
描述:扬州古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运河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运河申遗工程中将起极其特殊的作用。本文围绕运河申遗工作的战略布局与如何发挥扬州古运河的旅游效应,对运河申遗的关键性环节、支撑性力量及阶段性任务进行了探讨与阐述,并提出了扬州古运河进一步的开发规划方案,从而为申遗工作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抢渡大运河:江苏省无锡供电公司220千伏梅扬、荆红线运河
作者: 沈芝春  陈晓伟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电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红线 无锡段  江苏省 供电公司 京杭大运河 220千伏 迁移工程 
描述:7月14日上午9时30分,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薛家渡。随着梅杨线最后一根导线顺利腾空,稳稳当当地固定在运河西岸新塔横担上,220千伏梅扬、荆红线四回路迁移工程中最难啃的骨头——“抢渡大运河”任务圆满结束。远处河面传来几声轮船汽笛的长鸣,大运河提前一个半小时结束封航。
扬州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建议
作者: 刘怀玉  张陟遥  苏迎春  栾虹  日期:2008-01-01 来源 :江苏水利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文化 人工运河 开发力度 中国 大运河 扬州市 社会价值 产业带建设 
描述:绵延1794 km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随着国家运河申遗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国运河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日益显现.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运河都会,在运河申遗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运河扬州段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系统开发、规模开发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还缺少力度,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考量和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以期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带和文化扬州的精品工程,成为江苏水利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
扬州与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
作者: 邹逸麟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欧阳 运河 长江下游地区 共生共荣 地位 扬子 广陵 扬州市 明清时期 南移 
描述:扬州由运河而生。《左传》哀公九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邗城在今蜀冈上,邗沟在蜀冈下。邗城今虽已无迹可寻,但其为扬州城市的刍形,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当时邗沟运道由今扬州市蜀冈下引江水北流,穿诸湖而行,又东北绕射阳湖,折西北至末口(今淮安新城北辰坊)入淮。就是今天的淮扬运河的前身,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发的一段。
打造运河世界级旅游品牌
作者: 厉永滨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水运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运河旅游 通航管理 
描述:杭州市全力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开通对运河的通航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如何加强对运河市区段通航安全的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我的运河考察日记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1-01 来源 :辅导员(上旬刊)(少先队工作)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六(1)中队、"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晨洁:运河沿途三站印象运河起点——浙江杭州我生长在杭州,每年都能看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变化。从昔日的"面目全非"到今日的"焕然一新";从人们对运河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人人皆
我爱家乡的大运河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1-01 来源 :作文与考试·小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爱家乡的大运河
我心中理想的大运河
作者: 李常生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人类文明 河流 运河文化 中国 大运河 南水北调 古运河 自然生态 河道 城市 
描述:前言我住台湾,但是挡不住我对大运河的热爱。1101年苏东坡死于大运河边上的常州,1949年初,我生在常州。我走遍中国去寻找东坡曾经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的遗迹:特别是在大运河边上的徐州(曾任太守)、汴京(参加京试并几次任官)、扬州(曾任太守)、镇江(于三山留下大量的诗文)、常州(归隐并仙逝于常州)、杭州(曾任太守)、宜兴(曾留下足迹)。我几乎可以感受到东坡在运河两侧写文章时候的笑颜,饮酒时候的豪放,向月吟诗时候的忧伤,叹人类陷于追求名利而疏忽了"明月清风"的无尽宝藏。
我们的大运河
作者: 胡伯良  日期:2008-01-01 来源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戏剧文学 中国 剧本 
描述:我们的大运河
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京杭大运河
作者: 阮仪三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三峡建设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运输通道 分布区 世界历史 中国文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 京杭大运河 保护 
描述: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一座桥梁,大运河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路线。同时,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与破坏的博弈,这种古老到接近垂暮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濒临着危境。它就那样默然无声地纵贯南北,无数人家平静地生活在运河两岸,千百年来演绎着一种活的文化景观。
< 1 2 3 ... 1690 1691 1692 ... 1981 1982 19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