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吴】搜索到相关结果 289 条
-
城市革命与商业信用 运河引发的连锁反应
-
作者:
吴钩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怀忠
汴河
闸口盘车图
城市革命
赵宋
交引
水磨务
春秋时期
政治遗产
运输中心
-
描述:
中国大运河开挖于春秋时期,至隋朝时已基本完成工程,但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的强大塑造力,则要到北宋时才完整呈现出来。大运河奠定了开封的国都地位,也撑起了北宋的社会繁华。定都开封,顺应大势赵宋立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
-
运河桨声(外一篇)
-
作者:
吴宗强
来源:
散文百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父亲
青石
历史
记忆
候船室
母亲
流动
京杭大运河
建筑
-
描述:
京杭大运河是我家乡北面的一条河。这条河从隋唐开始,不知疲倦地流到现在。今天,仍在不停地流。 厚重的美在历史中积聚、沉淀。这条河是流动的长城,它与长城一样的厚重与壮美。 码头上有一条青石路,从不远处的老街一弯一曲地走到河边,义无反顾直扑河中,消失在河水里,与河一起吵吵嚷嚷地奔向了远方。 一个水花,是一个生命。
-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水神”研究
-
作者:
吴欣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运河
水神
明清
-
描述:
山东运河区域水利工程复杂,在官方"治水"、"保漕"与民间"祈雨"、"自保"的观念和文化传承之中,运河区域水神系统不断被"建构"起来,并因此形成了"正祀"与"杂祀"的区别。正祀河神或是自然河流之河伯,或是唐宋以来卓建功勋的官吏,或是明清因治河有功而被神化的臣、民。漕运的政治目标和神道设教的文化控制手段是正祀河神大量存在的原因,而运河区域固有的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与运河畅通之间的矛盾,又造成这一区域水神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台儿庄:博物馆里的大运河
-
作者:
吴越
来源:
齐鲁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兰婷书寓:清朝的“天上人间”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向公众开放的“妓院”。 兰婷书寓——一座古香古色的楼宅院落,秀美、华丽却又蕴含悠然的古意。它前临300多年的运河古道,后依明清时期繁华鼎盛的月河街。 书寓是古代的高级妓院的代名词。兰婷书寓是一个名叫兰婷的老年名妓在台儿庄开设的高级妓院,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是清朝时期的“天上人间”。
-
形动魂未变:“运河岸上的院子”的解读
-
作者:
吴寻
来源:
安徽建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语言本土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
深宅大院
-
描述: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意匠是丰富多彩的。但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强调,传统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能否融洽的融合在一起?伴随着房地产的市场化的深入,单纯的功能主义住宅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中国人骨子里的"庭院"情结促使这个项目的诞生。论文通过对于"运河上的院子"的分析,透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应用。
-
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吴延生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淮安
运河文学
大运河文化
运河遗存
-
描述:
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吴延生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古老的大运河托起的一座城市。作为我国大型线型文化遗存,运河淮安段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分布的密集性、种类的复杂性、积淀的丰厚性而格外引入注目。文章从准安运河文化遗存的特色彰显出发,切入淮安运河文学的魅力展示的视点,提出拉动旅游消费的深度思考的建议。以提示人们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运河文化的显型遗存的保护利用固然重要,隐型遗产才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价值之所在。而文学是这种价值的重要担当,它的研究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对发展旅游文化起
-
文化引领 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吴延生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淮安
运河文学
大运河文化
运河遗存
-
描述: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古老的大运河托起的一座城市。作为我国大型线型文化遗存,运河淮安段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分布的密集性、种类的复杂性、积淀的丰厚性而格外引人注目。文章从淮安运河文化遗存的特色彰显出发,切入淮安运河文学的魅力展示的视点,提出拉动旅游消费的深度思考的建议。以提示人们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运河文化的显型遗存的保护利用固然重要,隐型遗产才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价值之所在。而文学是这种价值的重要担当,它的研究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对发展旅游文化起
-
运河放歌(外一首)
-
作者:
吴广川
来源:
词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
老百姓
大运河
春秋
汉唐
土地
明清
幸福
中流
大屯煤电公司
-
描述:
运河放歌(外一首)
-
隋唐大运河(外一篇)
-
作者:
吴丹丹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江
洛阳
通济渠
隋唐
丝绸之路
淮河
民工
隋炀帝
征用
京杭大运河
-
描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当时执政的隋炀帝征用360万民工开挖通济渠,自洛阳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征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大运河的下半段。三年后,又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