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
-
作者:
焦建涛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
黄河·黄土·黄种人
- 描述: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
- 一个人的运河
-
作者:
杜君立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企业观察家
关键词:
自由女神像 埃菲尔铁塔 埃及政府 布来 运河工程 海洋运输 巴拿马独立 陆路运输 世界航运 迪南
- 描述:很多人都知道,作为法国象征的埃菲尔铁塔和作为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都出自法国人埃菲尔之手,但很少有人知道,改变世界航运面貌的两条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也都由法国人费迪南·德·雷赛布发起开凿。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才使得苏伊士运河得以开通,遗憾的是,巴拿马运河最后功败垂成。对雷赛布来说,这可谓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 《运河岸边的村庄》(诗集)
-
作者:
吴跃球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
文学自由谈
- 描述:《运河岸边的村庄》(诗集)
- 《运河两岸是我家》
-
作者:
贺成
贺兰山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
美术
- 描述:《运河两岸是我家》
- 《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的清代京杭大运河
-
作者:
胡梦飞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键词:
荷兰使团 清代 荷使初访中国记 京杭大运河
- 描述:《荷使初访中国记》是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所作的游记,详细记录了17世纪荷兰首个来华使团在中国的见闻。荷兰使团曾沿京杭大运河航行,运河沿线的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使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荷使初访中国记》中有大量有关清代运河风情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深化明清京杭大运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入明记》所见运河区域字牌文化研究
-
作者:
丛振
年份期号:
2016-第11期
刊名:
兰台世界
关键词:
入明记 运河区域 字牌文化
- 描述:《入明记》为日本和尚策彦周良所撰,记录了其在明朝末期两次出使中国的见闻。本文对书中反映明末运河区域流行的字牌文化资料进行了辑录,从商铺招牌、官署字牌、佛教字牌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力图还原外国人视野中明末运河区域的风土人情。
- 《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
作者:
单珍娜
年份期号:
2016-第14期
刊名:
青春岁月
关键词:
读后感 傅崇兰 《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
- 描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运河城市史的专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就此书,结合自身生活过的运河城市——淮安和无锡,作一个简单的读后感,以梳理情感。
- “被再造的”中国大运河:遗产话语背景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符号与国家权力
-
作者:
刘朝晖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文化遗产
关键词:
全球的在地化 文化灵韵 威权式遗产话语 社区参与 遗产事实
- 描述:本文通过对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文本”和“历史叙事”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威权式遗产话语”是如何再生产“遗产事实”的社会实践过程。本文选择杭州段运河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申遗前后社区历史和文化“再生产”的实地调查,发现其经历了遗产话语再生产、遗产空间再生产和遗产文化再生产等“遗产化过程”。桥西文化历史街区的研究表明,遗产空间的再制造尽管满足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但同时造成了对原有社区历史的“矫饰”和“文化灵韵”的销蚀。文章认为,中国大运河其实是在遗
- “新松辽运河”与“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
-
作者:
游勇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
辽宁经济
关键词:
东北亚 水运大通道 新松辽运河
- 描述:中国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建设南出营口渤海、北出俄罗斯远东鞑靼海峡的"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核心工程"松辽运河"以调水为主,兼顾航运,调水不成便停滞不前。"新松辽运河"打破调水魔咒,重新设计线路走向,可双向分洪和无调水航运,为松辽运河工程注入新活力,为工程推进和尽早建成"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奠定基础。
- “可视”“可读”的运河夜游初具规模
-
作者:
李湛圆
年份期号:
2016-第4期
刊名:
杭州(党政刊B)
- 描述:4月22日,杭州运河亮化改造提升工程初步完成,古老运河的夜景又呈“新颜”。截至目前,运河(武林门码头至轻纺桥)夜游路线沿岸的原有景观照明设施已完成修复,重现“水墨丹青”的照明韵味。新增的武林门码头、青园桥、御码头、富义仓、江桥暮雨、十里“银”湖墅、桥西历史街区7个节点的景观照明已全部完工,一条“可视”“可读”雅俗共赏的夜游路线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