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猛飞:重拾隋唐大运河的文化之旅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6-第11期 刊名: 风流一代
描述:朱猛飞:重拾隋唐大运河的文化之旅
景观规划视角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香河县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规划为例
作者: 黄开晶  孟祥彬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 运河文化 香河县 文化景观带 规划策略 
描述:随着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的复兴成为关注热点,然而目前针对县城地区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为例,构建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带,明确了“运河文化景观带”作为“运河文化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其“线性”“层次丰富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分析了“运河文化景观节点”“运河文化景观轴线”两大空间格局构成要素及其布局,确定了构建多层级文化景观节点与多样化文化景观轴线规划体系的目标定位,并分别阐述了具体发展策略,以期为同类地区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明清德州运河经济兴衰史述论
作者: 陈宝华  年份期号: 2016-第5期 刊名: 德州学院学报 关键词: 运河经济 商品经济 京杭大运河 德州 
描述:通过对明清时期德州运河经济发展史的梳理和分析,德州运河经济的兴衰史可以划分为沉寂与重创(1368—1411)、勃兴与发展(1411—1465)、第一个繁荣期(1465—1620)、回落与停顿(1621—1647)、恢复与发展(1647—1683)、第二个繁荣期(1684—1850)、衰落与停滞(1851—1911),共7个阶段,清前期所开启的第二次繁荣要远胜于明中期的第一次繁荣。整体而言,这500多年间德州运河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化为“发展—繁荣—衰落—繁荣—衰落”,是一部兴衰交替的发展史,其兴衰演进的历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的空间分布与管理运作
作者: 钟行明  年份期号: 2016-第5期 刊名: 建筑与文化 关键词: 山东运河 空间分布 船闸 
描述:山东运河地势起伏较大导致河道比降大,必须设置船闸以克服水位落差以保证漕船顺利通航。明清山东运河设有大量船闸,朝廷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船闸的正常运作。本文从船闸的空间分布、管理机构设置以及如何运作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明清山东运河船闸,并探讨了船闸的空间分布与管理运作的关系。
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以济宁为个案的研究
作者: 孙竞昊  年份期号: 2016-第3期 刊名: 中国史研究 关键词: 运河 城市形态 城市化 明清时期 济宁 
描述:济宁城在明代以前大多是一个传统的县级治所,但其获得经济上的重要性却是在明清时期。与基于本区域内自下而上商品化生产增长和市场扩张、上升的江南不同,包括济宁在内的北方运河地区的经济商品化及人口变动主要源自交通条件的提高所带来的跨区域贸易。这种受到国家政策左右的“植入型”城市化道路对其城市形态、性质及其所在区域的市场体系、经济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规范作用。济宁的例证表明,北方运河城市具有与江南城市相似的经济、人口和社会构成上的城市性,并在区域生产和交换上发挥着中心作用;但与江南不同,对以运河为载体的跨区域运输、贸
明清北京通州城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之关系
作者: 陈喜波  邓辉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关键词: 运河 通州 漕运码头 明清时期 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位于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城土坝和石坝是明清时期朝廷专用漕运码头,在漕运史上曾经发挥巨大历史作用。本文首先探讨了京东运河水系变迁与通州城漕运码头的形成,详细介绍了曹运码头的功能设施、转运职能以及转运规模等,重点对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和京通二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通州漕运码头是体现通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并加强保护。
明清以来南运河“公共空间”的公关信息传播
作者: 于秀萍  年份期号: 2016-第21期 刊名: 公关世界 关键词: 政治过程 登贤书 省斋 孙奇逢 戴明说 谈迁 商品集散地 公共空间 永乐年间 两岸经济发展 
描述:"公共空间"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早在1961年正式提出来的,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不过笔者这里的"公共空间"的概念更多地强调明清以来信息传播的发源地,包括酒店会馆、露天茶馆、园林别墅等,试
明清京杭大运河留给外国人的印象
作者: 胡梦飞  年份期号: 2016-第22期 刊名: 珠江水运 关键词: 大动脉 文化交流 水利工程 城镇聚落 外国人 印象 京杭大运河 明清时期 
描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京杭大运河在国内的历史地位自不用说,但在外国人眼中,它又是怎样的一番风采呢?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沿线城镇聚落的兴起,也便利了人员的往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国使节、传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外国
明清京杭大运河与德州城市经济的变迁
作者: 王传俊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赤子 关键词: 经济 兴衰 大运河 德州 
描述: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德州逐渐由一个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德州城的兴起、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德州也衰落下来.
明代诗歌所见运河景象及其文学意蕴
作者: 王勇  史小军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 学术交流 关键词: 明诗之路 大运河 旅行 
描述:明代文人在运河旅行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运河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多角度展示了文人在运河旅行期间的生活和思想形态,抒发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种种体悟和感慨。明代的大运河是一条诗歌之路,文学之路,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2 3 ... 26 27 28 ... 475 476 4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