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卫南运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
作者:
李俊
张云
刘晓光
徐宁
赵习
胡思帆
邓金钗
马徐发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淡水渔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密度 浮游植物 漳卫南运河流域
- 描述:2011—2012年对漳卫南运河流域19个采样位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5种(变种),隶属于8门131属。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159种),硅藻门次之(110种),再次为裸藻门(56种)和蓝藻门(49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年平均值为2 167.2×104cells/L,夏季最高为3350×104cells/L,秋季最低为1221×104cells/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67×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25.96 mg/L,夏季最高为54.
- 漳卫南运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对策浅析
-
作者:
耿晶晶
张淼
年份期号:
2016-第5期
刊名:
海河水利
关键词:
漳卫南运河 规划与建设 水利风景区
- 描述: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漳卫南运河水利风景区实际出发,提出一些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方面的对策。
- 游淮安里运河
-
作者:
黄俊淑
年份期号:
2016-第15期
刊名:
莫愁
- 描述:游淮安里运河
- 清末民初运河城市的公用事业——以临清水会为中心
-
作者:
周嘉
年份期号:
2016-第4期
刊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消防 临清 水会 火灾 公用事业
- 描述:清末至民国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城市发展受到各种灾害的困扰,如火灾成为临清比较严重的城市灾害。关于清末民初临清城市的公用事业,尚未有专文进行研究。文章以清末民初临清消防组织—水会为个案,回顾临清城的火险灾情及其发生原因,详述水会组织及其具体运作,再现城市社会灾害应对机制和公用事业运作之情形,同时,对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概念作简单回应。
- 清代学术主潮与大运河文化带
-
作者:
田汉云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清代学术 运河文化带 五大学派
- 描述:清代学术主潮兴起及其嬗变,始终与运河文化带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京杭大运河最为独特的文化功能,是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及经济最为繁荣、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江南沿岸各都市连成一线。大运河优越的传输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沿岸各地的学术交流和文化发展。
-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社会价值解读
-
作者:
徐业龙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淮阴工学院学报
关键词:
淮安 运河遗产 社会价值
- 描述: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淮安市着力开发利用运河核心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重新审视淮安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高水平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产业项目群,淮安的运河遗产,将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
- 淮安运河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价值探微
-
作者:
王业娟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
文化特性 功能层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资源 人格修养 活动课 运河文化 课程改革理念 人格力量 学习理论
- 描述:本文主要探讨淮安运河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利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等论述,融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对淮安运河文化从价值和功能层面上做阐释,肯定其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一、淮安运河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符合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
- 淮安明珠:里运河文化长廊
-
作者:
范娟
年份期号:
2016-第3期
刊名:
今日中国
关键词:
南船北马 九省通衢 运河文化 人文荟萃 运河水 历史遗存 里运河 清凉世界 江浦 令人
- 描述:走进淮安这座城市,“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涛声仿佛从深处阵阵涌来。明清时期淮安府治所在地与黄淮运交汇清口之间的里运河,亦称清江浦河,全长32公里,贯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中部枢纽之地,她像一条熠熠生辉的玉带,串起两岸无数人文荟萃珍珠。走进淮安这座城市,“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涛声仿佛从深处阵阵涌来,令人不禁感叹这里地理风物之独特、历史遗存
- 淮安大运河文化广场巡礼
-
作者:
朱正中
戴姝黎
朱立晟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办公室业务
关键词:
淮安 大运河文化广场 景观介绍
- 描述:本文介绍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广场的景观。整个广场设计充分揭示了淮安“运河名城、绿水都市、南船北马、漕运枢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市标志性景观。
- 海港牵手河港,促进协同发展——依托京杭大运河秦梁洪段建设徐连一体化试验区初探
-
作者:
王沛
年份期号:
2016-第5期
刊名:
淮海文汇
关键词:
编组场 铁路专用线 亚欧大陆桥 梁洪 淮海经济区 出海通道 建设一体化 运河沿线 经济带建设 陇海线
- 描述: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江苏提出统筹考虑徐连一体化的构想。作为一项系统性大工程,徐连一体化建设应循序渐进,通过两市分别建设一体化试验区,为两市将来全面实现一体化积累经验。京杭大运河秦洪桥段分布着运河沿线最大的煤港和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场,并已开通“连云港—徐州”的海河联运。徐州的一体化试验区建在此地,让海港为河港提供出海通道,河港为海港拓展腹地空间,可以有力地促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和徐连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