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学丛书 岭南文化之都
作者: 卢小云  梁风莲  日期:2007-01-01 来源 :北京:西苑出版社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中国 地方史 史料 
描述:大运河文学丛书 岭南文化之都
大运河建筑历史遗存考察纪略
作者: 殷力欣  温玉清  刘锦标  金磊  日期:2007-01-01 来源 :建筑创作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大动脉 钱塘江 文化交流 历史遗存 京杭大运河 建筑 历史文化遗产 
描述:引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吴王夫羞之凿邗沟,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此线于唐宋时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明代和清代前、中期,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通道,屡加疏通,构成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动脉,对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
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
作者: 毛锋  王凌云  周文生  孙世友  何高华  日期:2007-01-01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 南水北调 大运河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描述:为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研制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并实际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可以为缓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矛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大运河前尘往事
作者: 刘军  日期:2007-01-01 来源 :新世纪周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南北大运河 开凿 忽必烈 洛阳 故事片 隋朝灭亡 隋炀帝 京杭大运河 黄河流域 杭州 
描述:在火车卷起的滚滚浓烟中,大运河逐渐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大多数人对大运河的认识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那惜墨如金的寥寥数语:由隋炀帝开凿,北到北京,南到杭州,长达两千多公里,暴虐的隋炀帝为此累死百姓无数,最终导致隋朝灭亡。对于历经2500年、饱经风霜的大运河来说,这样的认识显然太过粗浅。事实上,大运河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典故繁多的故事片,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听一听、看一看。
大运河保护利用和发展研讨会第二次会议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1-01 来源 :钟山风雨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黄玉 文史 第二次 大运河 发展研讨 保护利用 政协 委员会 会议 副主席 
描述:10月30日,由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的大运河保护利用和发展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宁举行,省政协副主席陆军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会议由文史委主任黄玉生主持。省建设厅、交通厅等部
大运河保护中的品质保护举措
作者: 朱炳仁  日期:2007-01-01 来源 :杭州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钱塘江 大动脉 精神财富 京杭大运河 品质保护 
描述:京杭大运河,这条从历史深处流过来的河流,千百年来沟通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贯通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它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为什么要“申遗”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1-01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大运河为什么要“申遗”
大运河“申遗”进行时
作者: 鲁鹏超  日期:2007-01-01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科学研究 保护方式 系统工程 进行时 大运河 文化实践 文化遗产 “打造” 
描述: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方式需要以科学研究的精神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是所谓的“打造”工程,而是一次科学严谨的文化实践,是一项庞大的、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大运河“申遗”再引争论
作者: 黛二  日期:2007-01-01 来源 :民间文化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消亡 文物遗存 大运河 争论 干涸 保护 污染 
描述:干涸、污染以及部分文物遗存濒临消亡,是千里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面临的三大难题。如何有效协调其中蕴藏着的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关键。以解决污染问题为例,逐水而居的化工产业是造成部分运河河段污染严重的
大运河:从历史深处流来
作者: 周锋利  日期:2007-01-01 来源 :时事报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华民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国 历史 世界遗产名录 巴拿马运河 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文化价值 长城 
描述:大运河,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大地上奔流不息了近2500年。有人赞誉它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有人评价它比长城的文化价值更高。然而,在长城“申遗”(申请载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20年后,大运河却至今徘徊在“世遗”门外。要让世界记住大运河,我们自己首先要重拾记忆。
< 1 2 3 ... 1729 1730 1731 ... 1981 1982 19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