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现状、价值和保护
-
作者:
阮仪三
王建波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国名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遗 现状 京杭大运河 保护
- 描述:京杭大运河作为正在申请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面临着现状不清、价值不明、保护无从下手的难题.本文阐述了大运河遗产特征的现状,提出了大运河在申遗保护过程中的质疑和思考.
- 京杭大运河沿线第四纪植被变迁初探
-
作者:
方炎明
王挺
张金池
日期:2009-01-01
来源 :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生态功能 第四纪植被 古环境特点 孢粉植物群 京杭大运河
- 描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本文以区域内第四纪古植物证据为基础,对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区系成分和生态功能类型进行了分析,对第四纪植被进行了重建,结果如下:有陆地植物105科,其中蕨类21科、裸子植物占6科,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基本骨架,具有温带和热带过渡性质,反映出干湿交替、冷暖更替和水陆镶嵌的古环境特点。点多样性指数,北部为22-68个科属,南部为65-117个科属。孢粉植物群分为13个生态功能类型。运河沿线中全新世森林植被,自北而南分为凉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
- 京杭大运河快要死了?
-
作者:
俞孔坚
日期:2009-01-01
来源 :今日科苑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曹店 景观学 后海 通惠河 景观设计学 世界遗产名录 南旺分水 遗产价值 国家文物局 南新仓
- 描述:生活在北京的人在路过南新仓、后海、通惠河等地的时候,可能已经很少想到,这些地方曾因为一条人工长河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北京这座城市也是因为这条河而迅速繁荣。同样托庇于这条河流兴起的城市在全国有22座。这条河就是始建于公元604年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长城是同等的,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二者的命运却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1987年,长城被列入首批来自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京杭大运河却仿佛被人遗忘了。
-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四带”建设顺天道合民意
-
作者:
王栋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开发建设60年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四带”建设顺天道合民意
- 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1-01
来源 :城市规划通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城市文化 启动阶段 工作会议 资源调查 整治 京杭大运河 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
- 描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9月26日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披露,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展显著,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大运河文化
- 京杭大运河:当创意变成恶趣味
-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1-01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趣味 隋炀帝 京杭大运河 创意
- 描述:隋炀帝杨广是个在历史中被极度丑化的人物。不过,就凭他的文韬武略,才华创想,以及为后世留下的一条惊世的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怎么也应归入有功有过的皇帝之列。他的问题就在于,罪在当世,功在千秋。
- 京杭大运河 亮灯新景观
-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1-01
来源 :建设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城市夜景 灯光 艺术家 京杭大运河 景观
- 描述:我要用自己设计的灯光,唤醒黑夜中沉睡的运河,让她的美丽在夜晚中延续!世界知名的城市夜景艺术家-法国著名灯光师罗杰·纳博尼在领衔担纲杭州运河的景观设计时曾如此表示。而从现在的效果看,纳博尼显然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他的许诺。
- 京哈公路北运河桥试验检测与病害分析研究
-
作者:
孔祥杰
日期:2009-01-01
来源 :公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荷载试验 扭转 裂缝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结构状态评估
- 描述:结合桥梁检测、静动载荷载试验与理论分析,对某中等跨径箱梁桥上部结构的病害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造成箱梁开裂的主要病因。有关试验检测内容、计算手段、结构状态评定方法可供同类既有桥梁鉴定和加固设计参考与借鉴。
- 交通部将扩能改造京杭运河
-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国招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扩能改造 通过能力 运力 交通部 水运司 京杭运河 司长
- 描述:交通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日前表示:交通部准备用3到5年的时间,扩能改造京杭运河,到2010年,运河平均运力将提高到1000吨级以上,运河通过能力可以提高40%以上,基本满足通航需求。
- 临清贡砖:大运河流出的传奇
-
作者:
徐林正
李石营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华遗产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河流 漕运 砖 舍利塔 紫禁城 传奇 将军
- 描述:暮色苍茫的傍晚,山东临清北郊的舍利塔如同戴着盔甲的将军,孤独地矗立在已经干涸的运河岸边,“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一位收工的老农慢慢悠悠地吟诵起一度流传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