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运河 魅力如歌——无锡古运河记
-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锡市
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范围
古运河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
京杭大运河
历史建筑
世界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
描述:
如果说已启动的4.8平方公里的无锡南长新城是正在打造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其中44公顷的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无疑是皇冠上的明珠。无锡在打出"山水牌"的同时,正在从多个方面唱响"运河歌"。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以古运河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到水仙庙,东起著名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故居,西至定胜河沿线,总面积44公顷(其中核心区18.78公顷)。
-
难忘的大运河之行——兼谈“大运河文化”(上)
-
作者:
沈兴大
来源:
对外大传播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东地区
感受
阿富汗
运河文化
大运河
-
描述:
难忘的大运河之行——兼谈“大运河文化”(上)
-
发挥运河博物馆功能 做好“运河”文章
-
作者:
石永民
来源:
杭州通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整治
世界级
开发利用
杭州段
运河文化
科学发展观
旅游产品
博物馆功能
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
-
描述:
随着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开发利用一期工程的实施,一馆两场两带三园六埠十五桥己相继建成,市民们在整治一新的运河护栏边舒心漫步之时,更是对该工程的龙头项目,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充满期待。该馆位于杭州市拱宸桥畔,建筑面积11037平方米,将通
-
京杭大运河——创意中国
-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行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京杭大运河——创意中国
-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
-
作者:
孙炜
来源:
纵横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钱塘江
保护工作
自然遗产
江南运河
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
黄河
我国古代
政协委员
-
描述: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本文详尽叙述了京杭大运河历史上的兴盛与衰败,“申遗”的缘起及“申遗”工作的任重道远。
-
朔天运河的三大功能
-
作者:
李伶
来源:
中外书摘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流
运河
大功
活动范围
季风气候
青藏高原
年降雨量
中国
水旱灾害
季节性
-
描述:
中国水旱灾害较多的根本原湖是:青藏高原对季风活动的影响。它引起的气流场,加强了高原东侧的夏季降雨条件,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中国国土的一半以上。由于季风气候的变异性,导致中国年降雨量以及各地区季节性雨量产生重大差异,这种重大差异的频繁出现就引发了水旱灾害。[第一段]
-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风波
-
作者:
陈怡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实性
沿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物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
考察团
完整性
京杭大运河
世界遗产
-
描述:
6月10日,流淌了2000多年、孕育沿岸文化与繁华的京杭大运河,正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文保专家随即指出,在两岸缓冲区、风貌带还未明确划定、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一“护身符”的警示意义也许远大于实际的可操作性,作为整体风貌留存的运河,依然面临多重危机。对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倡导始于2005年12月,当时,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3位专家通过媒体给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建议加快大运河“申遗”工作。今年“两会”期间,由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领衔,58位全国政协委员为此
-
京杭运河:大地史诗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线
水利专家
地史
水利工程史
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
-
描述: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
大运河“申遗”卡在哪里
-
作者:
张磊
来源:
中国水运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保护模式
京杭大运河
世界遗产
-
描述: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凸显出中华民族一个完整的伟大形象。但是,京杭大运河不仅申报世界遗产困难重重,而且其生存状况不断恶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文章建议,借鉴国外遗产廊道和产权开发两种成功的遗产保护模式保护好京杭大运河。
-
巢肥运河与“施合于肥”
-
作者:
张学锋
来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巢肥运河
施合于肥
《水经注》
合肥
-
描述: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
1
2
3
...
5
6
7
...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