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运河申遗之路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新闻
描述: 第五部分:申遗之路2005年7月10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发布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版《行动指南》,将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列入其中,大运河申遗正式启动。大运河申遗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部门和牵涉地区最多的申遗工程。从2006年起到2
全文:复兴的思考与实践”为核心内容,围绕运河传统文化和城市现代文明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同步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2010年1月,“2010年中国运河年”活动启动,以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泰安
前言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新闻
描述: 前   言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全文:

前   言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东光连镇——吴桥第六屯段南运河及连镇谢家坝属其中的遗产河段、遗产点。

沧州段南运河全长215公里,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为曹操为北征乌桓而开凿的平虏渠,隋代开凿永济渠,唐至明清沿用。沧州是重要的运河城市,沿线有着璨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沧州段运河沿岸城镇布局、工商业发展、军事建筑及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是运河价值得以体现的载体。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就文化建设作出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指示,不仅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大运河的重要历史价值、更好地开展大运河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推进优秀文化建设给予了深刻启迪。

沧州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具体要求,积极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制定完善了沧州市大运河全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方案,组织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对历年来调查发现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复查并对大运河河道、堤岸、各类水工设施等遗产本体以及大运河流经的城镇、村落等环境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部分与运河相关的遗产点。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大运河遗产信息数据库和名录,为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夯实基础。此次编制的《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共收录文化遗存16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


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新闻
描述: 大运河沧州段概况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京
全文:,段与段之间有捷地减河和马厂减河分泄洪水。上段为四女寺枢纽节制闸至沧县捷地减河捷地闸,河长184.8公里。通过捷地闸可向捷地减河分洪。河底高程起点为15.27米,止点高程5.30米。河底平均纵坡1
大运河沧州段历史沿革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新闻
描述: 沧州段运河历史沿革沧州段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袁绍,修建了著名的“遏淇水入白沟”工程,《水经·淇水注》中有详细记载, “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东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汉建安十一
全文:

沧州段运河历史沿革


沧州段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袁绍,修建了著名的“遏淇水入白沟”工程,《水经·淇水注》中有详细记载, “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东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平虏渠。平虏渠沟通白沟(《水经注》中称白沟在威县之东的古称广宗的地方以下为清河)、泒水和滹沱河。据专家考证,平虏渠位置大致在今青县之东,约相当现在的南运河而稍偏东,为沧州南运河下游段的前身。

晋代和北朝时期,沧州段运河依然是曹操开凿的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代和北朝时期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经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通道进行军队调动的,表明这条水运通道仍畅通。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记》)。沧州段运河为永济渠的一部分,是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并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与今南运河河道基本相同。

唐代,沧州段运河仍为永济渠的一部分,依然通航。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济渠’”。在永济渠两侧,又开凿了长丰渠、无棣沟等几条运河,使黄河北侧平原地区运河形成网络。

唐代在河北道平原最早开凿的运河是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刺史朱潭在河间县开凿的长丰渠:“瀛州河间郡,河间县,西北百里有长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此后,薛大鼎于永徽元年开凿了无棣沟:“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日:‘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无棣沟是通海的一条河道,是将原被淤积堵塞的无棣河加以疏通而成,将永济渠与渤海连通。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以及开元年间,姜师度等人还在沧州景城郡清池县开凿了多条运河。

宋代也称永济渠为御河,“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河道为‘御河’……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辞海》1999年版)。北宋初年永济渠即御河仍能通航,但黄河曾在很长时期北流夺御河河道由今天津入海,沧州段运河时断时续。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中均有所记载,可确定永济渠所经行的路径,就是后来南运河所经行的位置。

《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永静军》东光县有“永济渠”;《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沧州》南皮县“有永济河”;《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清池县”:“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阳,故名。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清池县,……浮水,源自东光县南界永济渠分出东北流,经州理南十里,又北经州城东一里,又东北入于海。……永济河在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乾宁军,今亦呼为御河。……长芦县……元在永济渠西,开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沉,十六年移于永济渠东一里,即今县是也。”(宋长芦县治位于今沧州市,宋代沧州州治位于清池县,在今沧州市东南约16公里)。

《元丰九域志》卷二《河北路·乾宁军》:“范桥,军南三十里。有永济渠、界河。”范桥在北宋时隶属乾宁军,而乾宁军治所位于今青县。范桥原为镇,宋徽宗大观初在此设兴济县,金代仍为兴济县,曾隶属沧州,后又隶属清州,清州治所位于今青县。兴济镇位于沧县县城北22公里今南运河之旁,宋、金兴济县城位于今沧县北部的兴济镇。据此,永济渠的位置和今天的南运河完全相重合。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乾宁军》“乾宁县”:“旧名永安县,与军同置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六月改乾宁县。……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永济渠由北宋的范桥,今天的沧县兴济镇向北,经今天的青县。今天的青县在北宋时期为乾宁军乾宁县,乾宁军治所位于今青县,在范桥北三十里。此处将永济渠称御河,位于乾宁军治所在之城南一十步。这里的永济渠,由西而东绕过乾宁军,再绕该城东侧向北流。

金代由于黄河河道向南迁徙,夺占淮河河道入海,御河摆脱了黄河频繁的冲淤影响,并且金代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京,宫廷建造需要的大量建筑材料从汴梁(今开封)运至北京,同时漕粮北运,逐渐形成以御河为主干运道,再加上漳河、滹沱河等河流构成的水运系统,将河北平原沟通和联系起来。 

《金史·河渠志·漕渠》载,“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其通漕之水,旧黄河行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州之境,漳水东北为御河”,“泰和元年,……五年,上至霸州,以故漕河浅涩,敕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军夫六千,改凿之……六年,尚书省以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县官以为无与于己,多致浅滞,使纲户以盘浅剥载为名,奸弊百出。于是遂定制,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府官衔内皆带‘提控漕河事’,县官则带‘管勾漕河事’,俾催检纲运,营护堤岸。为府三:大兴、大名、彰德。州十二:恩、景、沧、清、献、深、卫、浚、滑、磁、洺、通。县三十三:……吴桥、将陵、东光、南皮、清池、靖海、兴济、会川、交河……”。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御河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河道。

《元史·河渠志·御河》载,“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

沧州段运河明代为卫河的一部分,《明会典》载,“卫河,旧名御河,源出……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今天津),会白河入海。”《明史·河渠志·运河上》载,“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河入海者,白河也。自临清而北至直沽,会白河入海者,卫河也。”卫河又称卫漕,《明史·河渠志·卫河》载,“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谓之白沟,亦日宿胥渎。宋、元时名日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人海。所谓卫漕也。” 

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沧州段运河为南运河下游。清早期及中期,漕运沿袭明代,仍以内河航线为主;道光时,大部分漕运改走海运,至咸丰五年,运河漕运结束。但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民国时期,沧州段运河仍为南运河的一部分,但运河逐渐於浅,已无大规模水运活动,内河航运规模很小。

建国初期,卫河——卫运河——南运河为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沧州段南运河为仍其下游段,承担着物资运输任务。五十年代,兴建了引黄济卫工程,为运河补充了水源。1958年,南运河上兴建了四女寺枢纽,维持了运河的通航。七十年代,沧州段南运河上兴建了安陵枢纽和北陈屯枢纽,均建有船闸,但由于水源缺乏,1978年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沧州段南运河航运功能已完全丧失。


[1图]前言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前言
[1图]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1图]总目录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总目录
[10图]遗产分布图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遗产分布图
[10图]现状图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现状图
[3图]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图片
描述: 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