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日期:2018.07.04 点击数:378

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3200多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段),属古建筑类,其中沧州段运河属京杭大运河河北段中南运河的一部分。

2014年6月22日,东光连镇——吴桥第六屯段南运河及连镇谢家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南运河起于四女寺枢纽,止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河道全长309公里,其中沧州段南运河全长215公里,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目前,南运河已全面断航,运河的的主要功能为泄洪和输水,局部地区取水灌溉。

南运河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段与段之间有捷地减河和马厂减河分泄洪水。

上段为四女寺枢纽节制闸至沧县捷地减河捷地闸,河长184.8公里。通过捷地闸可向捷地减河分洪。河底高程起点为15.27米,止点高程5.30米。河底平均纵坡1:18536,河槽复式或单式U型断面,河床上口宽60~110米,槽深6~9米,堤距为72~1663米。河床多为粉质壤土或沙质壤土。中段自沧县捷地闸至静海县马厂减河九宣闸止,河长76.9公里。通过九宣闸向马厂减河分洪。河底高程起点为5.30米,止点为2.40米,河底平均纵坡捷地至周官屯为1:23239,周官屯至九宣闸为1:31818。河床上口宽48~84米,槽深5~6米,堤距为57~1030米。河槽为单式U型断面。下段自马厂减河九宣闸至独流镇十一堡闸止,河长47.3公里。河底高程起点为2.40米,止点为O.85米。河底平均纵坡为1:30516,河床上15宽25~61.5米,河槽深4~6米,堤距为45~550米。亦属单式U型断面。

南运河以东有京沪铁路和京福公路,为确保这两条交通干线的畅通,南运河以右堤为主,左堤为次。四女寺枢纽至捷地,右堤长157.2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0米,止点高程13.70米;左堤长157.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0米,止点高程13.70米。捷地至九宣闸,右堤长70.26公里,堤顶止点高程8.50米;左堤长67.6公里,止点高程9.20米。九宣闸至十一堡闸,右堤长45.6公里,止点高程7.50米;左堤长46.36公里,止点高程7.30米。堤顶宽一般4~8米,个别堤段不足3.0米,临背河堤坡为1:2~1:3.5。

捷地以上河道控制泄水流量为300立方米每秒,捷地以下120立方米每秒。

河道、水体、沿线环境现状

河道现状:水体河道水量少,局部接近干涸。部分河道为引水工程河道,有季节性引水通过。河道水质较好,未发现污染排放。

河床现状:有取土开挖现象,多处河床开垦耕种,多处河岸种植速生杨,局部河床垃圾堆放严重;城市段河道有橡皮坝拦截的景观用水。

河滩地主要为果园、杨树林、耕地和温室大棚,局部有村庄民房、养殖场。

堤防现状:堤顶均兼做车行路,部分河堤为土堤,宽7~8米,较平整,部分为砖铺墁、沥青混凝土铺墁;堤上少部分无树或局部不规则排列大树,市区外大堤两侧大部分种植速生杨。有少量民房建在堤坡上,靠近城镇的郊区生活及建筑垃圾堆放严重,村庄段生活垃圾倾倒严重。

堤外外侧护堤地多为耕地,果园,养殖场和民房,城市段运河堤外有住宅楼、厂房、仓库等。

郊野景观环境构成:主要为耕地种植麦地、果园、杨树林及池塘,局部温室大棚。

沿线村庄:沿线共198个村庄,分布在运河两侧1千米范围内。有的紧依河堤,少数村庄建在河堤内的河滩地上。

南运河航道

南运河上游有漳、卫两大支流;漳河为清漳,浊漳二河汇流而成,京广铁路以西河流穿行于山岭间,坡度峻急,水势猛烈,过京广铁路入平原地区,坡度平缓泥沙淤积,河槽多变,在称钩湾汇入卫河。卫河源河南省耀县,主要支流有太丹河,淇河,安阳河。流经新乡,道口,楚旺等地与称钩湾与漳河汇流后称卫运河。经临清,武城至四女寺分为南运河及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经道口、辛集、坝口于大口河入渤海。南运河右岸有捷地、马厂两减河分泄洪水,捷地减河由捷地向东经定庄,马桥与高庄头入渤海,马厂减河由唐官屯东北向经万家码头,小站于新城入海河。独流以下自1952年独流减河工程完成后,运河由下圈至十一堡改道入子牙河到天津。

南运河是一条排洪、灌溉、航运、城市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的河道,在航运方面它是京杭运河的一段,自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今有1300年的悠久历史。当时他是我国南北交通主要通道,对统一祖国,沟通南北物资交流及经济发展起过巨大作用,历经宋、明、清各代的治理,到清末明初仍担负南粮北运和北粮南运的任务。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中断以后,漳卫河支流仍可维持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以后由于京山,津浦等铁路相继通车,海运事业亦开辟发展,运河的维护管理无人注意,通阻任其自然,春来夏初浅舟皆运输困难。1936年伪北察政委会为恢复下游枯水航运便利泄洪保证天津市用水,将马厂减河口以下至天津进行过疏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航道失修船只遭破坏,解放前夕敌伪为破坏支前封锁解放区,遂将运河中断。解放后河中沉船、倒树、堵坝、木桩、钢轨、等碍航物到处皆是,经大力清除治理改建碍航桥梁,运输又行恢复。为解决枯水季节水流不足,1952年完成引黄济卫工程,1957年又扩大引黄工程开挖了共产主义渠,1958年调水增加了卫河来水量。另外,为避免因九宣闸提闸灌溉小站稻田,发成闸下船只搁浅交通与农田水利部门协商修订了九宣闸管理方法,逢枯水季节每旬七天开闸灌溉三天闭闸维持航运,运河航行条件逐渐改善。1952年我省实行—列式拖带运输,首先在南运河试航成功,并得到推广发展,运输效益提高运量逐渐增加,由1949年的39.4万吨增加到1956年的132.4万吨,年通航天250-290天,运输物资以粮、盐、煤、矿建材为大宗。1951年往返临清天津间大小船只1300余艘。1956年以前枯水期100匹马力拖轮和载至70-80吨驳船可通新乡、临清以下至天津通100匹马力拖轮和载至100-150吨驳船。

1957年大搞水利运动以来,在运河西岸大量兴修水闸涵,据1958年7月调查共有灌溉闸涵60多座,设计进水量总计达670秒立米,另外还建水站80多处。虽然这些闸涵站的建设因缺少周密计划未全部失效,(据1978年调查,其中能正常运用的28座引水量435秒立米另有抽水站134处)但灌溉用水量还是显著增加,运河水量感到不足,据德州水文站1950-1958年统计年平均流量为63.5-174秒立米,最大流量223-542秒立米,最小流量仅9.2-63.4秒立米。因此,灌溉枯水季节船只得减载行驶。

唐官屯以下因马厂减河小站稻田用水增加原定枯水期洪航三七分水协议1957年以后未能执行,通航情况较为困难。1958年杨柳青西河枢纽建成东淀开始蓄水以后,唐官屯独流间受回水顶托和引水含沙量大的影响,平均淤深0.77米,最大1.3米,1960年断航26年,1961年东淀停止蓄水水位下降,杨柳青,独流附近流急槽窄,船只通过困难,50-70吨船通航245天中倒载拉浅达120天。1962年起引黄济卫停止放水,水流减少,停航减载拉浅现象更为严重,加上当时的碍航桥梁(1958年建的沧州市戴家园,强家坟桥低矮),坝基(静海五里庄,沧县萧家楼等水利部门遗留),闸门(独流船闸的人字门改为叠竖后关闭设备不配套)等恶化航行条件的因素,使南运河的运量由1957年三省(河南、山东、河北)分管后的55.3万吨下降为1962年的23.5万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对主要浅滩进行了爆破治理,还于1964-1965年冬春完成九宣闸至独流段的浚深工程,尽管我们努力不小,但因水源得不到解决通航状况并未好转,运量继续下降由1963年的15.1万吨1964年的29.8万吨降到几千吨,甚至1967、1968两年断航无运量。

1971年“漳卫河中下游扩大工程初步设计”讨论会上,河北省交通厅航道管理处提出南运河应在安陵、泊镇、捷地、马厂建四级枢纽渠化恢复南运河航运的意见,同年8月编制了“南运河渠化通航方案”针对南运河水源不足,在引黄工程未实施之前借自流无法恢复航运的情况,提出即节省通航水量又改善灌溉条件的渠化措施。后来,综合卫运河,捷地减河治理工程于1973年完成安陵枢纽,1976年完成北陈屯(即原规划捷地)枢纽,两处都建有100吨级船闸,这两级枢纽建成之后,对蓄水灌溉发展农业方面都起到作用,但为恢复航运效果不大。

由河南省新乡到天津市全长850多公里,解放初期有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后由河北省管理,1957年河南、山东、河北省分管,1974年静海县又划为天津市以后,该河流经河北省的航段,在卫河有魏县北善村至南辛庄,高庄、陶县徐万仓,陶县徐万仓至景县老君堂(山东德州)系与山东省双河为界的两省共管河段,自景县老君堂至青县流河镇(天津市静海县王善政村)286公里为河北省航道,由河北省交通厅航道管理处(现更名为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管理局航道处)实施管理。王善政以下至十一堡为天津市所辖。

南运河老君堂至流河镇航道,弯曲迂回,弯曲半径一般为100-250米,最小70米,河底纵坡1/1.5-1/2.4万。捷地以上航道常水期水面宽40-50米,水深2-3米,捷地以下航道水面宽30-40米,水深1.5-2.3米。流速0.9-1.1米/秒,沿途有跨河桥梁19座,跨河输油管两处,船闸、节制闸各两座,在萧家楼有南排河倒虹吸工程一处,在兴济有子牙新河船运枢纽一处(包括渡槽二座,节制闸一座)。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