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隋唐大运河】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洛阳与隋唐大运河
-
作者:
王伟
来源:
中原文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洛阳
-
描述:
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其开凿对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本文分析了洛阳的地理环境、建都史略、水运基础、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和由其开凿而促进的隋唐时期洛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的形成,以及中晚唐时期受战争、通航条件、气候、灌溉和漕运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使洛阳逐渐远离了中心位置。
-
论隋唐大运河对汴宋地区的影响
-
作者:
戚文闯
来源: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汴宋地区
社会经济
-
描述: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不仅使汴宋地区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迅速增长,而且促进了汴宋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大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唐代大运河的流经,也就没有后来北宋东京开封的繁华。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大运河也有对该地区的不利之处。
-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
任紫钰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现实意义
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
-
描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留存至今的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在现在的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既是我们认识大运河的重要资料,也是需要我们科学保护和永续传承的文化景观和遗产。
-
隋唐大运河对唐代私家园林的影响
-
作者:
王美琳
来源:
现代园艺(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流园林
隋唐大运河
中隐思想
唐代私家园林
-
描述:
隋唐大运河对唐代私家园林的影响
-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水溃遗迹研究
-
作者:
陈隆文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溃遗迹
隋唐大运河
汴河
圃田泽
-
描述:
水溃遗迹是近年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最新发现之一,对于今天的运河申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水溃遗迹位于古代中原地区著名湖泊———圃田泽范围之内。圃田泽是隋唐大运河郑州—开封段用于调节水量的天然水柜。水溃遗迹对于研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即汴河)河道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该遗迹的发现证明唐宋汴河河道应在其北20华里左右,而水溃遗迹东侧的古河道应为明清贾鲁河故道。
-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相关问题试析
-
作者:
李永强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含嘉仓
洛水
漕渠
-
描述:
洛水河床在隋唐洛阳城筑建前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并非是筑城时将其改道,使其贯都。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最初主要是利用自然河流洛水,漕渠开通后,其漕运功能代替了洛水,成为运河的一部分。储藏通过运河运来的租粮的含嘉仓,其筑建年代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
-
作者:
朱瑞增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郑州荥泽枢纽
隋唐大运河
申遗保护利用
-
描述: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
中国大运河遗产:柳孜考略
-
作者:
朱永德
来源:
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柳孜
历史沿革
-
描述:
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门----柳孜自从1999年取得重大考古发现以来,一直吸引着世人关着的目光。多年来,人们讨论和关注较多的内容为柳孜出土的宋代码头、古船及隋唐古陶瓷器,鲜有专家学者对柳孜的兴起发展及衰落展开探讨,该文围绕柳孜的历史沿革,以历史资料、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成果为主轴,以隋唐运河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市镇及驿路、驿站发展为背景,尝试考查柳孜村的起始、发展、繁华和衰败大致过程,权且作为引玉之砖
-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沿岸聚落分布特征探析
-
作者:
王金根
许继清
来源: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通济渠
沿岸聚落
分布特征
-
描述:
通济渠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起到联系中原地区政治中心与江南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本文从运河沿岸人居环境变迁的角度,通过对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与沿岸聚落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通济渠与沿岸聚落存在一种亦亲亦疏的依存关系,通过对通济渠沿岸聚落历史变迁的研究,发现沿岸聚落分布具有: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等级结构完整,职能分工明确;受交通运输方式影响,等级结构变化显
-
隋唐大运河与柳孜经济文化的繁荣
-
作者:
熊帝兵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运河考古
柳孜
通济渠
皖北文化
-
描述:
通济渠通航以后,迅速成为南北运输大动脉,而柳孜成了运河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依据文献与考古资料,通济渠当时宽约40至60米,深约6.5米,通航能力较大,为南北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史料对唐宋通济渠漕运量的记载能够侧面反映出柳孜当年的车水马龙景象;而柳孜所纳的盐税额,出土的唐船、大量石锚和瓷器等则是柳孜古代商业繁荣的直接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古代柳孜人口繁盛,宗教信仰浓厚,生活富裕。但是,此地亦因地理位置的重要与经济的繁荣而屡遭兵燹。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元明以后,柳孜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