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水溃遗迹研究
作者: 陈隆文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溃遗迹   隋唐大运河   汴河   圃田泽  
描述: 水溃遗迹是近年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最新发现之一,对于今天的运河申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水溃遗迹位于古代中原地区著名湖泊———圃田泽范围之内。圃田泽是隋唐大运河郑州—开封段用于调节水量的天然水柜。水溃遗迹对于研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即汴河)河道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该遗迹的发现证明唐宋汴河河道应在其北20华里左右,而水溃遗迹东侧的古河道应为明清贾鲁河故道。
北宋运河走向与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作者: 王卓然   梁丽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汴河   运河   经济中心   北宋  
描述: 古代开挖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沟通,这也无形中影响了运河的走向.北宋运河走向的变化,与当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日渐分离,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的转移有关.北宋运河也成为大运河历史走向从"弓背"向"弓弦"转变的过渡时期.
古代中国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以唐代汴河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井红波   杨钰侠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汴河   交通运输   唐代  
描述: 汴河在唐代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地位,它不仅把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连接起来,在黄淮平原构建了一个网状的交通运输系统,而且在政府漕运和商贸物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漕运的命脉和交通干线。
《清明上河图》“上河”乃运河尊称考
作者: 王继宗   来源: 图书馆杂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河   运河   汴河   漕河   清明上河图  
描述: 《清明上河图》"上河"一词常被人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解作"上坟"。常州三部地方志证明无锡、宜兴运河可称"上河",三种唐宋文献中又有五处"上河"即运河的例证,这充分证明"上河"乃运河的尊称,这就为"上河即汴河"说找到充分的文献依据,《清明上河图》的本义得以确切地解释,历史地名词典"上河"词条也得到有益补充。
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作者: 井红波   杨钰侠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汴河   唐代   交通   城市   发展  
描述: 唐代汴河改善了沿线城市的交通环境,促进了传统城市的新发展,同时催生了一些新兴城市,大大地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致使黄淮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汴河为轴心的贸易关系密切的城市带。这一过程中,汴河、交通、商业、城市之间构成了同步运动,汴河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概论
作者: 杨振威   来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京城   宁陵县   汴河   含嘉仓   回洛仓   通济渠   考古调查   考古发掘   涿郡   考古工作  
描述: 一、大运河河南段遗产概况河南境内所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南段与通济渠的北段遗址,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8个省辖市。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至610年),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抵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通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封段”考古发现记
作者: 葛奇峰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废   东京城   汴河   汜水   通济渠   板渚   汴州   财赋   邗沟   江南河  
描述: 汴河兴废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通济渠西起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利用黄河的一段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在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途经中牟、开封、陈留等地而进淮河。当时,通济渠由于紧邻汴州(开封),故又名汴水、汴河。唐代,汴河成为输送江淮财赋的主干,为汴州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宋代,汴河更是与东京城(开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作者: 罗志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汴渠   汴河   湮没的辉煌   泗州城   含嘉仓   通济渠   预备名单   运河水   洛阳城   考古发掘  
描述: 提起大运河,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至今仍然部分通航的"京杭大运河",但殊不知还有一条湮没在历史与黄土之中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中下游),初称通济渠,宋时多称汴渠、汴河。其自隋代始兴、唐宋鼎盛、南宋以后逐渐衰败,曾经的辉煌也渐渐为人所淡忘,甚至后人对
无限风光说运河
作者: 张万钧   韦雨琪   来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苏淮安   二段   汴河   江苏盱眙   通济渠   板渚   长江南岸   邗沟   汴水   无限风光  
描述: 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完成于隋炀帝时代,当时的运河呈横人字形。其一走向是,由洛阳通向江南的运河,分为三段:第一段,由洛阳西苑引洛河等水进入黄河,至荥阳板渚脱离黄河,经汴水旧道直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入淮河,此段称为通济渠。第二段,由淮河至山阳(今江苏淮安)后,进入春秋时吴国所开的邗沟至江都(扬州),仍名邗沟。第三段,则由长江南岸的京口(今属镇江)开始,利用江南纵横交织的河道网,开辟成一条到达余
苏北与鲁南运河的历史变迁
作者: 莫云   来源: 江苏地方志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炀帝杨广   汴河   总河   工部尚书   刘东星   通济渠   东都洛阳   会通河   东线   历史地理  
描述: 京杭大运河奔腾南下,流经鲁南与苏北。大运河在鲁南与苏北境内有一个复杂变迁的过程,历时千年,河道先后经历了从苏北宿迁境内南北改道以及鲁南境内东西两线形成的过程,历经了许多人间的沧桑,也起到了造福人间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