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千年古运河 悠悠江南情
作者: 董萱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北大运河   交汇处   中国古代   水利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   京杭大运河   黄河夺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中国社会发展   淮安市  
描述: 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淮安扼淮牵运,隋唐至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黄河夺淮期间,这里为黄淮运交汇处,是治理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可以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精编本,又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校管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小学   运河   响水县   交汇处   江苏省   学生成才   教学班   寄宿制   特色学校   盐城市  
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诞生于1943年,坐落在美丽的中山河畔,204国道和308省道交汇处,2001年异地新建,校园占地46亩,校舍建筑8000m2。现有31个教学班,1586名学生,226名寄宿制学生,110名教
运河名城精致扬州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州戏   历史文化名城   交汇处   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区规划   环保模范城市   京杭大运河   人居环境   园林城市  
描述: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江都、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人口459万,其中城区规划面积980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
作者: 石永民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省西部   山陕会馆   交汇处   运河文化   聊城   古运河   海源阁藏书   京杭大运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黄河  
描述: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鲁运河与徒骇河交汇处,市名因传说古有聊河而得名。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在此交汇。运河聊城段自阳谷县张秋镇入聊城境,流经临清市的魏湾等乡镇入漳卫河,全长97.5公里。聊城是始建于春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京杭大运河畅通期间,聊城商贾云集,名人辈出,百业兴隆,是运河沿岸九
伟人故里 运河名都:淮安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的生活(江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楚州区   历史文化名城   交汇处   出生地   故里   京杭大运河   周恩来   淮安市  
描述: 淮安市淮安区位于苏北中部,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2012年2月,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20万。淮安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生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美哉扬州古运河
作者: 曹东辉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塔   发行   镇国   交汇处   高邮   邗沟   唐代   扬州运河   扬州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  
描述: 为祝贺《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的发行,配合"精致扬州运河行"集邮活动的开展,扬州有关方面曾发行一套反映古运河风光的"马踏飞燕"片,现由北向南介绍如下:1.镇国寺塔。镇国寺塔在高邮城西西门湾,又称西塔。据传唐僖宗时
江北水乡 运河古镇——南阳
作者: 暂无 来源: 乡镇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省   文化底蕴   交汇处   南阳   济宁市   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   水产养殖   水上运输   历史悠久  
描述: 南阳古镇位于山东省微山县西北部,距济宁市区约40公里,地处昭阳、独山、南阳三湖交汇处,总面积105.23平方公里,湖面15万公顷,耕地7200公顷,下辖34个建制村,3.1万人,其中渔民湖民2万余人,主要从事捕捞、水上运输、水产养殖、渔具制作等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渔湖业乡镇。南阳古镇依水而建,因河而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历经元、明、清三代,这里逐步发展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商埠,"官船、渔船、酒船、商船、往来相接",北运大豆、羊皮、煤炭的船只,南载糖、纸、竹器、丝绸、煤油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一时号称"
沿河而寻运河景观房
作者: 郭晓雯   来源: 楼市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广场   二手房市场   楼盘   运河   平方米   交汇处   区块   项目   景观   规划  
描述: 从拱宸桥到大关桥横跨运河的拱宸桥已有375年历史,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近年来,拱宸桥区块的改造和建设已成效初显,运河以东区域集中了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博物馆等修缮和新建的建筑;而桥西区块,由于保存了大量历史遗迹,如小河直街等,按照规划将成为下一批整治和改造项目。于是,桥西区域的居民还延续了传统的生活状态,与桥东形成对比,让人联想到运河的过去和将来。
潘季驯——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
作者: 余春水   来源: 治淮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贡献   治河   交汇处   浙江湖州   潘季驯   明代   河南   专家   黄河   河道  
描述: “去国之臣,心犹在河”。这是我国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72岁退休时说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潘季驯(公元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湖州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吴兴)。嘉靖29年进士,曾任江西、广东、河南等省地方官。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45岁起,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淮、运河,前后历时27年,为我国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任“总理河道”职务中,以第三次任职时的成绩最为显著。那是在万历6年(公元1578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决溢,以致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淤塞,淮河南徙,灾情非常严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