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新郎·后运河大堤
-
作者:
郭文泽
年份期号:
2015-第9期
刊名:
中华诗词
关键词:
运河 新郎 自由人
- 描述:车过鸠鸪散。后河堤、绿杨高簇,女贞连片。坡上菽花开得小,仔细芳心欲绽。杉柳外、沧波恋恋。忽有鸣榔声旷荡,是夫妻、不厌船行慢。风又起,鸟啼乱。青砖瓦舍田园畔。众阿姨、稻秧除草,笑如枝颤。几个老翁娴技法,应手鱼儿不断。徒令我、丛生艳羡。还看轻阴飞白鹭,自由人、何必言羁绊。隐没地,往来惯。
- 谈运河水文化建设对济宁经济的推进作用
-
作者:
杜勇华
张海青
杨慧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
山东水利
关键词:
水利工程 运河文化 济宁市 梁济运河
- 描述:通过对梁济运河的历史、发展及近年来改造成就的阐述,从建立运河公园发展旅游,修建商贸风味小吃城,建立古遗地址公园以及运河文化价值发掘等几个方面,简述了运河水文化建设对济宁经济发展的影响。
- 试论明清时期运河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
-
作者:
王明德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城市史研究
关键词:
运河城市 社会结构 明清时期
- 描述:运河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其城市社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复杂性、变动性的特点。运河沿岸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聚居,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使其社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特点。漕运和商贸活动则使运河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工商业者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运河城市人口构成、职业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大量公开的或秘密的社会组织则又决定了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 试论交通方式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的影响——以济宁的兴衰为例
-
作者:
邵常岁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关键词:
运河 运河城市 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 济宁
- 描述: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城市的兴衰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济宁为例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兴衰的影响。随着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河运成为沟通南北,发展漕运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依靠河运,山东运河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时它们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提高。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山东运河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铁路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因铁路而兴起的新的转运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对运河城市造成了冲击,铁路使山东运河城市在全国整体的经济、交通与城市层次体系
- 试析线性文化遗产——以大运河为例
-
作者:
陈雅林
年份期号:
2015-第7期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大运河 保护
- 描述:线性文化遗产,指的是线状或带状分布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大运河作为我国具有突出代表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共性特征。大运河除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文化、经济价值更加不容小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合理而安全的保护,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论古桂柳运河遗产廊道的当代美学价值
-
作者:
孙远志
许兰鸽
年份期号:
2015-第28期
刊名:
美与时代
- 描述:论古桂柳运河遗产廊道的当代美学价值
- 让运河再“活”两千年
-
作者:
金凌霞
何苗苗
李静
郑亚萍
李勇
周西娟
缪济临
苗卫钟
董燕
年份期号:
2015-第C2期
刊名:
河北画报
关键词:
九江口 河北段 沿岸居民 白粱米 船工号子 保护条款 活态 文化基因 满溢 船装
- 描述:因为干涸,大运河河北段的运河形态,更多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很多时候,人们甚至已经忽略了身边还有这样一条纵贯南北,存续千余年的运河。申遗成功,让大运河迅速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下,这条原生态运河在未来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行走在大运河沧州段,常让人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在河堤上随意漫步,只见弯弯的河道,郁郁葱葱的林木,存在了上千年的夯土堤坝依然坚固。
- 览运河之盛 寻无锡之美
-
作者:
李杨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两岸关系
关键词:
创意大赛 泉州师范学院 两岸关系 中华民族历史 汪舟 江苏无锡 杨柳依依 采风活动 文化古迹 百业兴旺
- 描述:时至2014年岁末,冬日的江南依然是杨柳依依,绿意盎然。由《两岸关系》杂志社、无锡市台办、台湾中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两岸青少年运河文化摄影采风活动暨两岸学生微电影创意大赛颁奖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微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台湾中州科技大学、侨泰高中等校的120余名两岸青少年汇聚到大运河畔,用眼、用手、用镜头去感受千年运河和无锡古城的无穷魅力。
- 西风过眼水长东--1949年之前欧美人士眼中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段
-
作者:
孙宗广
年份期号:
2015-第6期
刊名:
学理论
关键词:
苏州段 欧美视野 京杭大运河 文化遗产
- 描述: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玉带通联内外,凸显了苏州的水乡特色,更促进了苏州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正是依靠行舟运河,隋唐以来尤其是百年来的近代,有许多外国的政府使节、传教士或者作家、记者、商人等旅居苏州,留下大量的关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字或图片,这些均是原生态的苏州运河笔记,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苏州段沿岸城乡发展的面貌。借助"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获得通过的东风,苏州作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除了加强规划、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更应加大对有关资料的挖掘与整理。
- 苏皖合作建设宁徐蚌淮高铁-运河新型城镇化示范带
-
作者:
王兴平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带状区域 苏皖 海上丝绸之路 中原经济区 两带 优化重组 新型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 皖北
- 描述: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对区域发展理念、模式提出了转型提升的新方向,也对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优化重组的新要求.国家"两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区(上海自贸区)"战略的出台,改变了未来我国宏观发展格局和不同区域地位,为徐州、南京两大都市圈之间、横跨苏皖两省的带状区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