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角下的淮安滨水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
-
作者:
孙琪悦
罗谦
年份期号:
2016-第2期
刊名:
现代城市研究
关键词:
空间句法 文化类型 场所记忆 滨水空间 里运河
- 描述: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故乡的大运河
-
作者:
李朝润
田晓耕
年份期号:
2016-第11期
刊名:
音乐教育与创作
- 描述:故乡的大运河
- 放歌大运河
-
作者:
张国良
周耀斌
年份期号:
2016-第4期
刊名:
民族音乐
- 描述:放歌大运河
- 探究蓟运河污染治理对策
-
作者:
孟宪俊
年份期号:
2016-第10期
刊名:
水能经济
关键词:
治理对策 蓟运河 基本情况
- 描述:蓟运河是一条平原河流.河槽水深,而河道则较为平缓,一般在行洪排泄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中心城市分布在河道沿岸,如宁河县芦台镇、汉沽区汉沽镇以及中心生态城等.对城市发展而言,若要有效解决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就必须对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引起重视.本文对蓟运河河水污染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旨在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找寻记忆的归宿——台儿庄马兰屯镇京杭运河绿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
作者:
李兴玲
王洪涛
年份期号:
2016-第9期
刊名:
建筑与文化
关键词:
运河绿道 地域文化 改造设计 景观
- 描述: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逐渐模糊了对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记忆,方案旨在改善台儿庄马兰屯镇京杭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体验地,使运河景观改造设计具有本土性和地域性。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提出与台儿庄古城氛围相融洽,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设计思路:整个方案表达出绿色生态休闲的主题,侧重运河文化与自然景观规划的系统性。
- 扬州运河生态旅游的现状调查
-
作者:
王璐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
旅游纵览(行业版)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 锦春园 生态文化旅游 历史人文景观 渔家乐 生态旅游 历史文化古城 历史古城 普哈丁 长江水系
- 描述:扬州是一座由京杭大运河贯穿的历史文化古城,沿岸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星罗密布,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的价值,但目前来扬州的游客并未深度体味运河的魅力,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扬州的运河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扬州是一座因古运河贯穿其中而熠熠生辉的历史古城。在漫长的历史河流的流淌中,这条的河流与长江水系的交汇,使得扬州古城汇集了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新世纪里,随着旅游业的兴
- 扬州运河生态旅游的思考
-
作者:
王璐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
旅游纵览(下半月)
关键词:
凤凰岛 高旻寺 生态旅游 运河水 文化旅游 历史文化古城 历史人文资源 普哈丁 旅游资源 东关
- 描述:扬州这座由京杭大运河贯穿的历史文化古城,历来是文人墨客留恋忘返之地,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运河生态的保护利用存在很大的空间,给扬州这座运河城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 扬州运河水上生态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研究
-
作者:
李强
范慧芳
年份期号:
2016-第6期
刊名:
生态科学
关键词:
ASEB栅格分析法 水上旅游 扬州运河 生态体验
- 描述:根据水上旅游所具有的独特观光游览方式,以生态旅游体验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对内河水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实践,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扬州运河水上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以旅游者生态体验满意度出发,基于生态视角从旅游、生态、景观、文化空间等四个维度研究运河水上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等,探索我国内陆城市河流水上游项目开发设计和实施路径。
- 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的策略探讨
-
作者:
童薇
年份期号:
2016-第12期
刊名:
旅游纵览(行业版)
- 描述: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扬州作为我国的古都,又是古运河的发源之地,它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建设需求越来越高。旅游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很多旅游景点都出现了人员拥挤的现象。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如今国家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 扬州古运河水利风景区
-
作者:
许丽
蒋永庆
年份期号:
2016-第10期
刊名:
江苏水利
关键词:
南至 引排 瓜洲 清时 三湾 水利风景区
- 描述:扬州古运河水利风景区,北自扬州闸通京杭大运河,南至瓜洲闸通长江,总长度近30千米。一部扬州古运河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扬州城的历史。扬州古运河在唐代即已成形,历史上为南北漕运、盐运的咽喉,明清时也是淮河入江的口门之一,至今仍是沟通江淮、肩负引排航任务和排泄山洪入江的骨干河道。俗话说: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古运河开凿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