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申遗时代淮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
-
作者:
刘怀玉
李新
日期:2017-01-01
来源 :江苏商论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后申遗时代淮扬运河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
- 台儿庄运河表层沉积物中铍的赋存形态特征与生态风险
-
作者:
袁雅妮
袁艳丽
庄文
陈青
日期:2017-01-01
来源 :枣庄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台儿庄运河 富集因子 赋存形态 不利影响指数 沉积物
- 描述:本文研究了台儿庄运河表层沉积物中有害金属元素——铍(Be)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特征、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EF)、可移动性以及不利影响指数(Adverse effect index,AEI).结果显示,沉积物中Be的总含量为0.73~1.58μg g-1,平均1.00μg g-1.Be总量的高值出现在枣庄市台儿庄区以及微山湖的入湖口附近,可能受到了当地冶金、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赋存形态分析表明非残渣态占Be总量的比例高达72.5~96.1%,平均82.9%,显
- 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建构——地域文化视阈下《永远的大运河》散论
-
作者:
向淑君
日期:2017-01-01
来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永远的大运河》 北运河 民族精神 地域文化 历史记忆
- 描述:河北省廊坊市本土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具有鲜明的北运河地域文化特征。北运河文化是运河文化和燕赵文化交融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大运河“父亲河”的精神内涵承载了北运河儿女对华北抗战的历史记忆。小说中北运河的风俗民情、燕赵儿女的慷慨侠义、民族尊严与民族抗争的自觉和热情完美融合,丰富了北运河文学和文化精神的表达。
- 南水北调输水梁济运河区地下水位预测
-
作者:
冯忠伦
曹滨
王维
刁维杰
林洪孝
王刚
日期:2017-01-01
来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地下水位 预测 南水北调 梁济运河 MODFLOW
- 描述: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应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水流模型。利用观测井观测资料及南水北调输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证明所建模型有效合理。并预报了未来5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20年地下水流场未发生明显变化;(2)2020年地下水位得到整体抬升,最大抬升高度达6.0 m;(3)2020年地下水年内波动状态与2015年相比变化不大;(4)2020年地下水年变幅在0.5~1.0m之间;(5)2020年河道平均渗流量为9.8万m
- 北运河“7·20”大暴雨洪水调度分析
-
作者:
王晨
付春梅
吉利娜
刘勇
刘泽娟
日期:2017-01-01
来源 :北京水务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调度 北运河 暴雨
- 描述:2016年“7·20”强降雨过程,北运河发生近20年一遇洪水,通过合理调度,北运河流域实现安全行洪,并将出境流量控制在10年一遇洪水以内。分析了此次强降雨过程北运河流域的降雨行洪情况,并针对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以后防洪工作的开展提出合理建议,这项研究对北京中心城区及下游省市的防洪安全意义重大。
- 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打造淮安高品质博览馆群的创意设想
-
作者:
周薇
日期:2017-01-01
来源 :青春岁月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建设,淮安围绕繁荣大文化已经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在特色性、规模性、体系性上还可以多作思考。淮安一直为运河要津。拥有丰富的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运河文化博览馆群的建设方面尚有一定提升空间。笔者认为有必要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打造淮安高品质博览馆群。如此能使淮安文化建设因具有深厚的运河历史底蕴而大气非凡,使淮安城市文化因有了运河主题而形成独特的地方标志,使淮安因优先其他运河城市做大运河文化而具有真正的影响力。
- 分形与延续——世遗大运河江苏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交融文创产品设计
-
作者:
邹玉清
日期:2017-01-01
来源 :中国市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设计 “非遗” 大运河文创 延续
- 描述: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如火如荼。文章认为没有“非遗”融入的文创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是一个动态化叠代的过程,这里的产品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更多的是无形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产品。所以,江苏大运河文化基因的传递是江苏文创产品设计的本源目的。
- 关于明清江苏城市文学与运河文化关系研究的几点建议
-
作者:
周薇
日期:2017-01-01
来源 :青年文学家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京杭大运河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以来,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沿运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域在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教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同时在运河文化系统的作用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种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文学作为中国古代对社会生活表现力最强、反映面最宽、开掘度最深的表现样式,必然与运河文化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江苏历来是运
- 关于全线恢复京杭大运河的提案
-
作者:
杨冬权
日期:2017-01-01
来源 :中国档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地区经济 总体布局 中国历史 中国梦 流域综合规划 旅游效益 黄河改道 文化景观 森林公园 国家组织
- 描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与长城齐名的千年人工工程,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名片之一。自1855年黄河改道造成运河部分河段断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即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提议,国家组织全线恢复京杭大运河。全线恢复京杭大运河,指的是实施北段运河复航工程,全线恢复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水面和航运。目前,1300多公
- 保漕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
-
作者:
胡梦飞
日期:2017-01-01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山东 运河区域 龙神信仰 明清
- 描述:龙神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是导致龙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龙神庙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龙神信仰对运河本身和明清国家而言,其功能更多体现为治水与保漕;对地方官员和民众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祈雨和教化。由信仰活动而衍生出的众多仪式和传说,在促进信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运河区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的龙神信仰发生了新变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