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380 条
-
天津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
-
作者:
暂无
来源:
阜阳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一艘游船载着游客在大运河三岔河口处游览(10月16日摄)。近年来,天津市逐步打造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化旅游,先后完成境内北、南运河河道维护、堤岸绿化和沿线道路铺设等工程,打造了天津武清郊野公园及北运河休闲驿站、三岔河口旅游区和杨柳青古镇运河景观等景点,让游客在运河游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天津境
-
运河妈祖文化引来闽台投资热
-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海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开园现场5月20日,闽台经贸洽谈会暨妈祖文化园开园仪式在江苏省泗阳县举行,来自台湾、福建、广东等地的120名客商出席了闽台经贸洽谈会和妈祖文化园开园仪式。近几年,泗阳县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县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等五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
-
运河文化大码头规划完成
-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杨淑君通讯员胡海涛今年上半年的聊城旅游,更像是酝酿已久的一场“蛰伏”,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仿佛顷刻就会石破天惊。运河文化大码头力争今年启动因广受关注,聊城正在进行的旅游大项目几乎耳熟能详。今年上半年,这些大项目更是有了长足的进展。东昌古郡游憩区。运河文化大码头规划已完成,1000万元
-
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列入省重点
-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4月22日讯(记者刘振通讯员张皓玮)22日,记者从德州市发改委获悉,省政府近日公布了2014年108个重点建设项目,德州7个项目名列其中,呈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添生力军、文化旅游产业迸发新动力
-
众多文化遗存承载运河记忆
-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元代戴湾闸保存依然完整。戴湾镇文化站陈列的贡砖,上面字迹清晰可见。戴湾位于临清市东郊古运河畔,明清时期运河漕运重要的商埠码头之一,境内历史文物遗产众多,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以元运河文化为载体的元代戴闸桥,是元运河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桥闸遗址;张庄贡砖砖窑遗址,是现存的临清贡砖遗址之一。文/片本报
-
沧州古运河孕育武术和杂技文化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商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在大运河沧州段的谢家坝,记者采访当地文物专家郑志利(右一)。周建平摄图为大运河沧州段的谢家坝。第三站·沧州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刺配”沧州牢城的故事,使沧州之名让人耳熟能详。昨天和前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采访团第三站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
-
传播运河文化 留住运河乡愁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我家就在岸上住》剧照孙丛丛“运河开,两岸忙。造船的人儿敲叮当……”随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士福的琴书演唱,幕布上投射出了古色古香的水墨画,老济宁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画”缓缓进入观众视野。4月28日晚,由济宁市演艺集团旗下的济宁艺术剧院创排的首部大型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在济宁市声远舞台开启了新
-
大运河带来独特漕运文化
-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19日,来自北京的路永从德州乘高铁返京,时间仅73分钟。而600年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朝贡的菲律宾苏禄东王乘船经运河回国时,却因舟车劳顿,又染重疾,病逝于德州。德州学院教授王守栋说,当年苏禄东王从扬州乘船经运河进京朝贡,走了大约三个月,如今乘坐京沪高铁,时间不过半天。“古有大运河,今有京沪高铁,但我
-
妈祖文化园光耀运河
-
作者:
暂无
来源:
宿迁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泗水长流,阳春永驻。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235年建县史的泗阳,曾经是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因境内多次出土了大量的古泗水国王珍贵文物,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其中,在泗水王陵出土的“弩机”,有“天下第一弩”之称,现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泗阳的变制纷繁,建制始于周而定于秦,从西周建厹犹国开始,至
-
赏中秋圆月 游文化运河
-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海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摄影马超通讯员娄福军——第六届中秋赏月游运河活动昨举行晚报讯9月8日晚,淮海晚报社与淮安市里运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游船拜月仪式在里运河闸口御龙园码头举行,本次活动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举办的首届中秋赏月游运河活动,吸引了几百名市民前来赏月。六年来,中秋之夜的游船赏月已经成了淮安市民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