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城市洪涝及御洪之策
作者: 王玉朋   高元杰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运河城市   明清   洪涝  
描述: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市存在严峻的洪涝问题。究其原因,除黄河泛溢鲁西南外,运河的开凿使鲁西地区水文地理条件发生改变,排水问题愈益突出,进而引发严峻城市洪涝。沿运城市防御洪涝的举措,大致可分为疏泄、堵截、迁河和迁城四类。值得注意的是,与城市防洪相伴而来的,州县间的水事纠纷也日益严峻。
清代京杭运河沿线民间信息传播与扩散——以漕运旗丁为载体的考察
作者: 沈胜群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传播   旗丁   民间信息  
描述: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沟通南北的同时肩负漕粮运输的重任。由漕运形成的旗丁群体不仅常年活跃于运河之上,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沿途买卖货物,雇佣篙舵等行为也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传播中,有诸如米价等重要的商业情报,亦有人云亦云的谣传等,这些民间信息在扩散中往往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或促进某地的商贸活动,间接上强化了旗丁承运者的角色,或影响某地的社会秩序,成为政府控制与反控制的对象。无论何种形式,都反映了传播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民间信息渗透力强,流传广的特点,愈发突出了旗丁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运河名城临清的经济社会——以教案、义和团史料为中心的考查
作者: 赵树好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   义和团运动时期   临清   灾荒   反洋教斗争  
描述: 义和团运动时期运河名城临清漕运繁忙,商铺林立。1900年,该地因灾粮价暴涨,动荡不安。临清义和团是由外来拳首建立的,参加者都是本地下层民众。这些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反洋教斗争,但被地方官镇压,并对教会赔款。由于种种因素,使临清的工商业远远落后于运河沿岸的大城市,反洋教斗争的数量、规模也与运河北段的京、津相差悬殊,但远远超过江南相关城市。
“后运河”时期山东运河区域之治变:以周馥“治河”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 吴欣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治河   周馥   后运河时期  
描述: 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危及运河,使其几失运力,运河区域的优势也就此丧失。与之同时,黄河水患也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沉重打击。山东巡抚周馥以治河为先导,一方面通过筑埝迁民等措施治河养民,另一方面致力于革新原有漕运体制,以达治河之效,部分实现了对这一区域的管理。
京杭大运河与城镇变迁:以清代天津杨柳青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作者: 郑民德   刘杨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城镇   社会   杨柳青  
描述: 清代天津杨柳青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市镇,依靠运河交通之利与国家漕运政策的刺激,杨柳青实现了从风景小镇向商贸城镇的转变,并且其雕版年画业销售遍及东北、西北、华北、东南等几乎全国主要城市,实为北直隶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商埠与码头。
运河文化的地学分析
作者: 陈永金   王云   刘加珍   李新委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廊道   环境保护   京杭运河   文化圈  
描述: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
《北游录》与大运河
作者: 李泉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游录》   运河   风情  
描述: 《北游录》中收录了谈迁自嘉兴至北京沿大运河往返的旅行日记,内容涉及大运河河道开挖修治情况、沿线船闸堤坝建设、湖泊水柜蓄水情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漕粮运输、城镇规模及经济状况、农业工商业、下层民众生活状况、各地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等,生动地再现了明清之际大运河的风情面貌,保存了大量关于运河的第一手资料。
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
作者: 梁辰   黄玉松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伞棒舞   艺术特点   保护传承   聊城梁闸村  
描述: "运河伞棒舞"是聊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运河伞棒舞"历史悠久,风格特点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它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至今仍活跃在鲁西大地上。文化是无国界的,应该将"伞棒舞"在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熟悉它,并进行交流,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如果将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则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进行这类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明代运河沿线的水马驿站
作者: 岳广燕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马驿站   运河沿线   明代  
描述: 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共设有50余处驿站,它们是供传递政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来往官史等中途停歇、食宿、更换马匹、车船等补给所需的场所。这些驿站大都是兼有水路、陆路双重功能的水马驿站,它们有着严密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并在国家信息流通与公务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作者: 李泉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运河文化   特点  
描述: 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