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的开凿
作者: 郭平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关键词: 京津冀 宋元 开凿 隋唐 明清 京杭大运河 
描述:发轫于春秋、贯通于隋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域最长的人工河流,其作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为振兴民族经济、融合区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隋唐大运河时期的永济渠和元代大运河时期的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等都在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笔者对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开凿发展过程作粗略论述,希望对今后京津冀城市文化圈的打造有所启发与借鉴。
浅析扬州古运河临水景观休闲区的照明设计
作者: 倪伟  年份期号: 2015-第22期 刊名: 大众文艺 关键词: 城市照明 景观照明 临水景观 
描述: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居住环境越来越优雅,临水景观休闲区的夜间照明就成了城市的一段不可或缺的风景。本文以扬州古运河临水景观休闲区的照明设计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临水景观休闲区照明设计的要点。
浅析卫运河治理工程高喷防渗墙实验成果
作者: 秦何聪  刘远正  年份期号: 2015-第12期 刊名: 水利发展研究 关键词: 渗透性 搭接 抗压强度 设计参数 
描述:文章浅析了卫运河治理工程中防渗墙的实验过程和结论,根据原设计参数及施工前的实验,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规范程序,确定了最后的各项施工参数,并对实验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
流淌着茶韵的运河源头
作者: 李萍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茶博览 关键词: 内部装饰 李瑷 茶艺师 邗沟 御茶 水上 茶事活动 文化专业 涿郡 
描述:京杭大运河,古名"邗沟""运河"。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条人工运河,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南方有嘉木。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地的茶叶,在唐宋以来,正是通
流布与融合——中国大运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田青  年份期号: 2015-第15期 刊名: 人文天下 关键词: 传播学家 杨柳青木版年画 好一朵茉莉花 非物质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 山上山下 物质文化遗产 水则 文化区 手工技艺 
描述:一文化传播学家认为:山隔绝文化——山阳山阴,直线距离不过数里,却语言不通;山上山下,同处于一个纬度,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却截然不同。而水则传播文化——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遥遥千百里,共饮一江水。大河上下,常常有着惊人相近的风俗与歌声。由于地势的原因,在中国广阔大地上的绝大部分河流在绝大部分河段里是由西向东奔流的。
活态遗产串起运河明珠
作者: 金凌霞  何苗苗  李静  郑亚萍  李勇  周西娟  缪济临  苗卫钟  董燕  年份期号: 2015-第C2期 刊名: 河北画报 关键词: 文化古城 区域中心 原乡 铁佛寺 桑园镇 孝明 活态 香河县 传播发展 传播渠道 
描述:在河北段大运河流域,分布着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都与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见证着运河的文明发展。在运河流经的区域还形成和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随运河而兴起,顺运河而传播发展,运河俨然成为文化的传播渠道。运河的原乡生活在大运河流经的区域,一些城镇至今保留着运河的原乡生活,一些因运河而兴的外来文化也在当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和影响。沧州城是最得运河风水的一座文化古城。沧州得名始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其兴
活态世界遗产英国运河管理规划解析:兼论对中国大运河的启示
作者: 王元  年份期号: 2015-第6期 刊名: 城市规划 关键词: 保护管理 遗产运河 活态遗产 世界遗产 
描述:通过解析世界遗产英国庞蒂斯沃特水道桥及运河的管理规划,指出对于"活态"遗产的保护管理,复合管理主体的协作是其内在要求,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划构成了根本保障,专业分工的遗产监测及公众参与形成了有效支撑。从而指出对于新近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应在协作管理、法规落实、遗产监测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加强工作。
津唐运河造甲城船闸混凝土抹面修复处理措施
作者: 于朝霞  年份期号: 2015-第7期 刊名: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关键词: 造甲城船闸 混凝土剥蚀 水泥基渗透处理 
描述:造甲城船闸闸墩受冻融及碳化影响使混凝土表面剥蚀严重,出现蜂窝麻面、裂缝及部分保护层脱落等现象。处理措施为将闸室、渐变段及消力池混凝土表面全部进行凿除,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产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
洛阳运河古沉船考古发掘的现场保护
作者: 赵俊卷  陈谊  胡小宝  刘红武  田玉娥  邢建洛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 洛阳考古 关键词: 洛阳 现场保护 古沉船 
描述:2013年9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偃师首阳山镇义井村附近发掘了一艘清代沉船。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环境、对古沉船的木质船体进行防腐防霉杀菌、化学保护与物理加固,使洛阳运河古沉船在考古发掘现场得到了有效的科技保护,为古沉船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原地区木质文物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
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发掘简报
作者: 史家珍  吕劲松  赵晓军  张如意  潘泽峰  常永卿  彭海军  刘孟孟  鲍虎欣  李校卿  邢建洛  高向楠  胡瑞  尚晓丽  李国徽  马伊凡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 洛阳考古 关键词: 洛阳 运河一号 古沉船 运河二号 
描述:2013年9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汉唐漕运故道内发掘了两艘清代沉船。其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运河一号古沉船保存较好,由13个船舱组成,结构较为完整,形制特殊,属典型的内河客货运输船。两艘古沉船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洛阳盆地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和具体位置,同时为古代船体结构、建造工艺、木料的选择以及内陆运河船体与海洋船体结构对比,乃至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 1 2 3 ... 61 62 63 ... 475 476 4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