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之名源于淮安
作者: 范成泰  日期:2008-01-01 来源 :淮安历史文化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京杭大运河之名源于淮安
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形成与辐射
作者: 张强  日期:2008-01-01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形成与辐射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的兴衰
作者: 刘永  日期:2008-01-01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影响 聊城 商业经济 京杭大运河 山陕商人 
描述: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京杭大运河与临清城市的人文转变
作者: 李正爱  日期:2008-01-01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人文景观 运河经济 临清 精神结构 京杭大运河 
描述: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临清迅速成为各地商贸滋聚之地。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临清都是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鳌头矶是临清的一个特殊生长点,是临清最具代表性的地点,同时也是临清人文景观的亮点。它集中展示了临清城市的生命历程,也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本质和作为大都会的文化生命意义。运河强烈地改变着临清人的价值观念、生产价值模式、消费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及其审美观念。运河提升了临清的精神结构,使临清深受江南既重利又重文的城市精神的浸染,绝不类于一般北方城市。
二百三十九公里杭甬运河通航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1-01 来源 :岩土力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大通道 通航 高等级航道 大动脉 浙江省 出海口 舟山港 宁波 京杭大运河 杭甬运河 
描述:全长约239公里的杭甬运河2007年12月24日全线贯通,并将于12月29日正式通航。浙江再添水运大动脉。至此,京杭大运河有了出海口,宁波—舟山港有了一条疏港货运大通道。
为他人开凿一条便捷的运河
作者: 周毅  日期:2008-01-01 来源 :西部财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东南亚 运河 麦哲伦 土著人 太平洋 西班牙 大西洋 他人 
描述:孙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麦哲伦航海过程:从西班牙出发,跨过大西洋到美洲,顺着海岸前行绕过南美最南端进入太平洋;在东南亚岛屿遇到了巨大困难,与当地土著人发生冲突,麦哲伦不幸身亡;他的船队并没有倒下,而是继续前行,跨过印度洋抵达非洲,和在美洲碰到的状况相似,由于没有通道只能绕过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最终回到出发点西班牙。孙老师讲完后,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从麦
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作者: 李泉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东岳论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制度文化 中国运河文化 文化交流 物质文化 
描述:中国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南北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隋唐以前,运河河道里程短,连续通航的时间短,运河流经的地区没有形成区别于周围文化区域的独特的文化形态。隋唐至元代,运河河道走向稳定,里程延长,运河开挖、维护、通航、管理技术明显提高。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由运河交通带来的异地文化与本土源文化的融汇碰撞,使运河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运河区域文化由此形成。明清时期,京杭运河走向规划合理,水量相对充足,疏浚培护及时,管理制度完善,四五百年间,河道稳定,持续畅通,在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作者: 李泉  日期:2008-01-01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国运河文化 特点 
描述: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
中国生态第一村:尧治河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1-01 来源 :党员生活(武汉)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党委书记 和谐创业 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 尧治河村 生态 愚公移山 自力更生 
描述:尧治河村地处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1700米。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在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向恶劣的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按照“磷化强村、水电稳村、生态兴村、科技富村”的战略发展思路,形成了以磷化工、水电、酒业、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一举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
中国大运河遗产性质与遗产构成原则探讨
作者: 于冰  谭徐明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2008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遗产 运河 中遮 技术史 
描述: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大运河,不同人士怀着发自内心的不同情感与认识。然而对于即将在各地开展的大运河保护规划与申报世界遗产,必须首先明确大运河遗产的性质与构成,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本文从技术史的角度研完中国大运河的技术价值,并与已列入世界遗产的两条运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中国大运河代表工业革命时期以前水利规划和土木工程发展的最高水平:其技术价值构成大运河的本源价值,而政治、文化、经济和景观等价值属于衍生价值:中国大运河应定性为遗产运河类大遗址。另外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又以现状调奎教据和管理角度出发,提
< 1 2 3 ... 1699 1700 1701 ... 1981 1982 19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