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62 条
-
打造运河文化 构建宜居新城
-
作者:
梁伟
来源:
北京规划建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渤海区域
综合服务
新城
运河
文化
现代化城市
北京市
区域可持续发展
-
描述:
独立的、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具体说要实现三个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区域服务中心”,从地域上说是面向环渤海地区的服务中心,既包括河北、天津, 也包括北京中心城
-
通州区:抓好产业基地 建设主打“运河文化”牌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展规划与结构调整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服务中心
文化
产业基地
定位
北京市
通州区
规划
-
描述: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通州定位为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重点“引导发展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通州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其定位为“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第一段]
-
运河拖船
-
作者:
胡谷
来源:
杭州通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输通道
对外开放
文化
水上
融合
京杭大运河
经济的
国际交往
繁荣
拖船
-
描述: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
-
弘扬运河文化 振兴运河餐饮
-
作者:
满长征
来源:
饭店世界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鲁文化
运河文化
饮食文化
济宁市
京杭大运河
商业文明
江南文化
-
描述:
一条京杭大运河,绵延三千余里,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不仅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的交融与发展,更创造出灿烂的运河文化。地处运河中段的山东省济宁市,历来就是运河重镇,素有“运河之枢
-
大运河与江南文化
-
作者:
刘士林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线路
运河
江南文化
-
描述:
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大运河的开通与历代的整修,对于古代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向南传播,具有重要的交通走廊意义。其次,大运河的开通与整修,不仅直接刺激与活跃了中国区域间的物流
-
试论明清运河与聊城文化族群兴衰
-
作者:
马亮宽
来源:
“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傅斯年
大运河
文化族群
杨以增
-
描述: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修会通河开始流经聊城,促进了聊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成了聊城文化族群的兴起。聊城文化族群受八股文化的影响,多数因科考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而兴,又恪守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等文化
-
运河文化 枣庄魂
-
作者:
伏承志
来源:
中国地名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儿庄
吴越文化
运河文化
煤炭
遗址
清真寺
京杭运河
枣庄
北辛文化
孟尝君
-
描述:
京杭运河流经枣庄市的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四个区(市)的14处乡镇,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航道里程93.9公里,建有台儿庄、万年闸两座国家二级标准船闸,年通过能力2500万吨,可通过千吨级货船。辖区内还建有枣庄、滕州、万年、台儿庄四个
-
京杭运河与临清音乐文化的盛衰
-
作者:
冯丽娜
来源: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环境
音乐文化
京杭运河
-
描述:
京杭运河为运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运河城市临清音乐文化的繁荣既是得益于此。文章以京杭运河发展的历史演进为脉络,探讨了京杭运河带动的物质环境对其流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
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
-
作者:
陶学锋
来源:
中国档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
历史人文景观
古代科技
古代文化
历史遗存
历史文化遗存
古代政治
京杭运河
挖掘
-
描述:
京杭运河始于秦,兴于隋,盛于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享誉世界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
-
京杭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的长廊
-
作者:
CFP
鲍昆
李江树
来源:
中国妇女(英文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迹
水利工程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
中华文明
历史
运河文化
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
促进作用
-
描述: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是古代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24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及民俗风情。和长城一样,它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