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40 条
-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基于对魏家湾的历史考察
-
作者:
郑民德
朱年志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文化
魏家湾
商业
-
描述:
魏家湾是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漕运码头、商业枢纽、文化中心,不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口众多,而且寺庙遍布、科举人员层出不穷,具有重要的经济、交通、文化地位。魏家湾镇的历史演变与河工管理、战乱兵燹、黄运变迁等因素密不可分,是山东乃至北方地区典型的运河城镇。
-
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
-
作者:
阮仪三
丁援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大运河
申遗
-
描述:
的总体研究、保护和申遗都体现了文化线路理论在实践上的运用。如何定义大运河遗产、从何种角度申遗需要从文化线路的角度来定位大运河,以运河文化内涵提炼的大概念,交融统一之路,统领大运河遗产体系,避免在大运河保护上的种种误区。
-
聊城:运河文化的传承
-
作者:
连维明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加强合作
促发展
开凿
保护工作
运河文化
文物保护
建议
私人藏书楼
大运河
聊城
-
描述: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元代开凿的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东昌府区、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内全长97.5公里,其中城区1 5.6公里。元之后,聊城因漕运发达,聊城百业
-
论通州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
作者:
郑永华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运河文化
开发与利用
-
描述:
运河文化是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将在通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价值。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
运河的变迁及其对扬州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
作者:
陈肖静
侯兵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影响
社会影响
运河变迁
扬州
-
描述:
加强了自己的转运地位,成为南漕北运的咽喉和国家中部各省食盐的集散地。运河的变迁对扬州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突显了扬州作为东南漕运中心、盐业集散中心与中外友好往来重要港口的枢纽地位,繁荣了扬州运河沿岸的市镇经济,接通了苏南苏北的联系,形成了扬州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
大运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
-
作者:
刘士林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城市群
交流机制
-
描述:
由于南北贸易的直接刺激与重要影响,大运河沿岸先后兴起了包括北京在内的22座城市。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运河城市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
-
论聊城光岳楼和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
-
作者:
李付兴
马增敏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陕会馆
运河文化
聊城
光岳楼
-
描述:
光岳楼和山陕会馆是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是聊城运河文化滥觞和繁荣的产物与见证。它们分别建造于明初和清乾隆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功能,在此曾经有着不同的活动人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
弘扬运河文化精神 续写运河名城华章
-
作者:
王燕文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保护规划
地组织
运河文化
保护与利用
遗产保护
大运河
名城
沿线
城市
-
描述:
金秋九月,天宇澄碧,兰桂吐芳。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国家和有关部委及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国内外40多家运河名城的政府代表以及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就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运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寻求科学保护路径,推动联合申遗进程,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
古运河镇江段历史文化信息析论
-
作者:
万迟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问题
建议
古运河
综合开发
-
描述:
古运河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是镇江具有垄断性的文化资本。这条母亲河使得镇江城市风貌具有个性。近年来,镇江市政府大力实施了污水截流工程,古运河水逐步变清。就目前古运河镇江段及滨河空间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综合开发古运河镇江段提出了建议。
-
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
-
作者:
李永乐
杜文娟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分析
旅游开发
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
在大运河遗产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挖掘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保护、利用好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对大运河申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江苏段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可持续开发,可以采用"原生境"展示式、博物馆式、舞台表演式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