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的标本
作者: 路子强   来源: 聊城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路子强本报通讯员王庆友“家西一根线,金刀银刀剁不断,变粗了能行船,变细了能浇田。”这首运河谜谣,近来一段时间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从2010年8月至今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聊城市文物部门陆续对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内的东昌府区土桥闸、阳谷七级镇古渡和临清市古砖窑遗址
与运河结缘 打造“水育”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时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第一站:古井中学乡村学校行走路线图第三站:杨庄中学第四站:李典中学第五站:西湖中心小学第六站:范水中心小学第二站:天山中心小学本报记者王小亮“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责任,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想必很多小学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这样一所农村小学,利用所处的地理环境,走出了
武清:续写运河文化新辉煌
作者: 李蔚兰   来源: 天津支部生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续写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  
描述: 武清,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建置于西汉。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武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逦迤浩荡,自北而南纵贯武清全境62.5公里。大运河是武清的母亲河,她不仅是武清经济的命脉,也流淌着文化的玉液琼浆。
北京市运河文化遗产及保护研究
作者: 陈喜波   来源: 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十三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运河文化遗产   线性特征   北京市   保护  
描述: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地之一,北京市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北京市需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本文对北京市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梳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区域特点和线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北京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也提出建设性的保护意见。
海宁市长安古镇与运河文化探究
作者: 汪莉薇   来源: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古道   长安镇   历史遗存  
描述: 文章通过对长安古镇的深入调研,挖掘了长安镇的历史遗存、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重点考证和探究了运河古道及其历史遗迹。
弘扬大运河水文化 打造沧州水城文化
作者: 张卓   吕胜宾   张丽莉   来源: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文化   水城   沧州   南水北调   京杭大运河  
描述: 阐述了矿山固体废物的危害性,指出了我国矿山固体废物处置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重点介绍废石、尾矿等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技术在安徽省庐江龙桥矿业有限公司的应用,进一步表明矿山企业合理利用固体废物治理技术,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明清时期大运河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影响
作者: 王文才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地域文化   明清   德州  
描述: 明清两代,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起着巨大的作用。德州作为南北大运河的咽喉要地,前后延续400年。运河给德州带来令世瞩目的繁盛商贸经济的同时,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塑造亦有巨大作用。本文将从商业经济文化、人口结构、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论述明清大运河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影响。
大运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
作者: 刘士林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城市群   交流机制  
描述: 由于南北贸易的直接刺激与重要影响,大运河沿岸先后兴起了包括北京在内的22座城市。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运河城市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
运河苏州段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拱墅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运河进行疏浚治理,继续保持运河的活力和水清碧波的本来面目;第三,要精心保护运河的文化遗迹与特殊风光,在运
深度旅游理念下的无锡运河文化旅游开发
作者: 冯祺   来源: 旅游纵览(行业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度旅游   无锡运河   运河文化   开发  
描述: 深度旅游以达到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为目的,感受旅游地的文化风情、历史人文,以及当地生活习俗。无锡古运河两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都有广大的市场。无锡运河旅游
< 1 2 3 4 5 ... 16 17 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