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43 条
-
运河之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孟宪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书记):大运河的申遗要统筹兼顾,让历史呈现其特有的面貌。现在运河依旧发挥了它原有的作用,虽然不如历史上的辉煌,然而对于运河两岸的人来说这条河依旧承担了河运、灌溉等重要作用。不过,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运河申遗从绵绵流淌的运河中重新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运河的风采。谭徐明(中国水利水
-
志愿者动起来守护大运河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王鹏)昨天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扬州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30个社区守护站、12个志愿者支队来到古运河两岸,举行大运河守护活动。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对其进行长期的保护和管理是
-
中国大运河冲刺“世遗”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赵天王鹏)昨天,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在10天的会期里,包括丝绸之路、大运河、“中国南方喀斯特”扩展项目在内的三个中国项目将接受大会审议,结果最快于20日起陆续公布。大运河于2006年12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
-
《中国大运河》中文版昨首次亮相
-
作者:
孔茜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片头截屏。《中国大运河》截屏。本报记者孔茜文/图去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播放的纪录片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昨天,这部长14分钟的《中国大运河》纪录宣传片首次向公众亮相,为公众展现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14分钟纪录片助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纪录宣传片由国家文物局
-
《运河名城·扬州》发行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张孔生)昨天开幕的第三届运博会收到了一份特殊贺礼——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扬州市政协共同编辑的《运河名城.扬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市委书记王燕文、市政协主席徐益民担任编委会主任,王燕文作序。《运河名城.扬州》是一本深入挖掘运河名城扬州的独特文化内涵,准确反映运河变迁与
-
把每条河都当大运河保护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近日,本报关于明月湖鱼儿大面积死亡事件的报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摸底,初步认为是人为偷排生活污水导致鱼儿死亡。希望有关部门抓紧调查,尽快公布真相,还明月湖碧波荡漾。中国大运河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发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大运河保护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扬州是一座依水而建
-
大运河保护进入新起点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孔茜王璐王鹏)昨天下午,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大运河申遗历程,总结了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关强,省文物局局长刘谨胜,市长朱民
-
大运河申遗 十年磨一剑(下篇)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记者赵天孔茜孔生吴涛王鹏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宣告扬州收获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在国内最早提出大运河联合申遗设想并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为最终取得成功硕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站得高、看得远,守得住寂寞与艰苦密不可分,既体现了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
感恩反哺 运河长子镌刻于心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中国大运河依然在水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数据显示,京杭运河扬州段年通过船舶近20万艘次,年货物运输量逾亿吨。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大运河国际青年百里毅行,一批又一批的市民自发参与其中。在扬州市区最具观赏性、休闲性、文化性的古运河畔,每天在健身点锻炼、运动的市民数以千计。?“烟花三
-
共商大运河保护管理之策
-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州日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资料图片。两年前的6月22日,随着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玛雅萨的一声“祝贺中国”,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最长最古老运河历时八年,梦圆“世遗”。大运河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运河保护永远在路上。昨天,我市召开“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