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4806 条
-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及其比较研究
-
作者:
顾风
孟瑶
谢青桐
来源:
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2008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国大运河
线性文化遗产
比较研究
-
描述:
本文首先阐述了线性文化遗产的新概念,论述了线性文化遗产和文化线路作为新型世界遗产种类已经受到国际社会及专家的认同和关注。进而论证了中国大运河所体现的线性遗产特征,揭示了它代表着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
-
试论济宁市开发运河文化的旅游价值
-
作者:
步长存
来源:
第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结合之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上一向是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文化名人荟萃的地方,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中国远古时代
-
我市部署里运河 文化长廊规划设计工作
-
作者:
柏建波
来源:
淮安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为快速有序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与设计工作,12月19日,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任务交办会举行,副市长王兴尧出席会议。就做好下一步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工作,王兴尧要求,一要做到集中领导意见
-
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
-
作者:
柏建波
王开权
来源:
淮安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7月16日,副市长赵洪权赴生态新城专题会办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相关事宜。赵洪权强调,要一手抓高起点规划,一手抓高标准建设,加快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赵洪权对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规划方案、招商引资、组织架构、基础性工程等四个关键环节以及资本运作、土地开
-
建百里历史文化走廊重现运河生命力
-
作者:
陈金路
赵宗锋
赵艳君
来源:
聊城晚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全媒体记者陈金路赵宗锋赵艳君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聊城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政协第十三届聊城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前后,民盟聊城市委提交了《关于建设百里历史文化走廊,重现运河生命力,培育聊
-
百余优秀油画亮相运河文化博物馆
-
作者:
秦臻
来源:
聊城晚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秦臻)6日,“山东省油画展暨聊城市油画学会成立展”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山东省油画学会作品66幅,聊城市油画学会作品37幅。展出时间为1月6日至24日,市民持有
-
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进入开工倒计时
-
作者:
唐筱葳
周礼其
来源:
淮安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记者唐筱葳通讯员周礼其本报讯昨日上午,市政府召开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推进会,部署板闸风情街、综合服务接待中心等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相关项目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副市长王兴尧出席会议。王兴尧用“三个倒逼”就加快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提出要求。他指出,要以5月10日交地进场,倒逼涉及项目地面的相关工作;以
-
市领导会见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调研组
-
作者:
徐庸
来源:
杭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通讯员赵自芳记者徐墉)昨日下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会见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率领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调研组一行。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自7月24日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新华网组成调研组,先后赴中国大运河沿线六省(市)的通州、沧州、济宁、扬州、镇江、苏州等城市进
-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实现新突破
-
作者:
张小燕
左昊川
来源:
淮安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12月10日,市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又传捷报:运河文化旅游区接待中心项目顺利封顶。该项目位于淮安生态新城翔宇大道西侧、滨湖路南侧、山阳湖岸线东侧,占地面积28亩,总投资1.2亿元。里运河文化长廊作为全市十大重点工程、全省实施的200个重大项目,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造环境、三年见成效”总体目标要
-
清浦文化馆调查整理 “大运河淮阴船工号子”
-
作者:
邹峰毅
王浩浩
来源:
淮安日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为进一步丰富文化多样性,推动运河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清浦区文化馆日前召开“大运河淮阴船工号子”调查整理座谈会,对大运河淮阴船工号子进行搜集整理。座谈会邀请了老淮阴港5位平均年龄70岁左右、生在船上、长在船上、工作在船上的老船工参加座谈。现已79岁高龄的陈运余老先生生动介绍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老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