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4806 条
-
打造京东靓丽风景线:北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水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燃灯
河道管理
人水和谐
通惠河
开阔平坦
水环境建设
古塔
生态文明
防洪减灾
靓丽风景线
-
描述:
的壮观景象。站在桥上凭栏眺望,你会发现这里碧波荡漾、游人如织,依水而建的运河文化广场开阔平坦,孩童在岸边奔跑,游船在水中摇曳,人水和谐景象令人驻足。作为北运河河道管理部门——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为进一步加快北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防洪减灾与水环境建设两项工作中,力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努力打
-
奋进的脚步:科学发展中的京杭运河江苏省徐州航道管理站
-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海文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道养护
在职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
航道管理
交通运输
行政管理
财务室
正科级
行政执法
技能人员
-
描述:
、航政管理、行政执法、航标维护及日常航道养护工作。目前现有在职职工17人(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工勤技能人员4人),辅助用工6人,其中党员9人,95%职工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主要设有办公室、航道航政管理办公室、计划财务室三个职能部门,配有航政管理艇2艘,航政执法车1辆。
-
淮安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
-
作者:
何永年
吴玉山
来源:
江苏地方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钱塘江
生活状态
民俗风情
文化交流
淮安
运河水
京杭大运河
两岸
不同地域
长江文明
-
描述:
京杭大运河在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时,也把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联系在一起。随着人流、物流南上北下,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大运河在便利交通运输的同时
-
元代大运河修治原因探析
-
作者:
路征远
雷芳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
漕运
元代大运河
修治
南水北调
-
描述: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可流动的历史遗产.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形成于元朝
-
让设计提升运河名城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特色
运河文化
城市生活
大运河
城市设计
名城
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
-
描述:
9月26日,"2011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在扬州举行,并围绕"让设计提升运河名城"的主题召开论坛。本次论坛得到了外交部、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外交学会、中国
-
古桂柳运河
-
作者:
梁理
来源:
广西粮食经济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相思埭
渔业生产
灵渠
鄂尔泰
柳州
桂林
水上运输线
广西
明清时期
-
描述:
,其政治、经济、文化得以高度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开拓岭西,加强封建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武则天皇后于长寿元年(公元6
-
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
-
作者:
李倩
程杰
徐业龙
来源:
淮阴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淮安
修筑
演进
-
描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淮安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公元7世纪初,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西至长安、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的南北
-
试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
作者:
朱存章
窦雪松
来源: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规划思想
传承
京杭运河
-
描述:
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深入研讨和传承京杭大运河恢
-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风波
-
作者:
陈怡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实性
沿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物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
考察团
完整性
京杭大运河
世界遗产
-
描述:
6月10日,流淌了2000多年、孕育沿岸文化与繁华的京杭大运河,正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文保专家随即指出,在两岸缓冲区、风貌带还未明确划定、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一“护身符”的警示
-
京杭大运河掠影
-
作者:
万叶树
来源:
前进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孙原湘
内庭院
占为己有
陈圆圆
农民起义
吴三桂
京杭大运河
小涟漪
全清词
-
描述:
1.古镇有女陈圆圆常州奔牛是大运河畔的一座古镇,1600年前的西晋时已有记载。风帆千里、一线相承的“皇帝运河”流至明末清初,在古镇奔牛东北一隅名“四亩地”的小村子里,农民邢三家降生了一个曾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