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4806 条
-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基于对魏家湾的历史考察
-
作者:
郑民德
朱年志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文化
魏家湾
商业
-
描述:
魏家湾是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漕运码头、商业枢纽、文化中心,不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口众多,而且寺庙遍布、科举人员层出不穷,具有重要的经济、交通、文化地位。魏家湾镇的历史演变与河工管理、战乱兵燹、黄运变迁等因素密不可分,是山东乃至北方地区典型的运河城镇。
-
生态文化型的水环境修复与提升:大运河扬州段城市水系的治理
-
作者:
杨萍
许玉萍
来源:
绿色科技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城市水系
治理
生态
-
描述:
针对大运河扬州段城市水系的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以生态和文化相结合对水环境进行修复和提升的理念。根据各水系特色,提出了对河床、驳岸、滨河绿化、沿岸历史遗存等进行修复与提升的建议,形成和谐统一的水环境人文生态景观,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
略论湖州的运河经济与运河文化
-
作者:
陆鼎言
韩延庆
来源:
太湖高级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经济
太湖水系
运河
文化
崸塘
-
描述:
运河是太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物资、信息交流的黄金水道。本文扼要论述了运河的起源、特点,指出:无论中外,运河均因军事需要而兴,漕运物流而荣,现代交通发展而变,同时
-
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
-
作者:
谷德杰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文化
德州
-
描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大运河不仅繁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给两岸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德州便是其中之一。
-
中国古运河-扬州运河段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
作者:
叶小舟
付强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文化
环境
发展
-
描述:
我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线最长的人工河流。它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两大奇迹工程,汇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创造与凝聚力。而它的发源地就在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然而,时间的推移扬州城内的古运河也在慢慢衰弱,生态价值大大削减。“文脉、生态、繁华、欢乐、和谐”成了古运河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京剧:大运河的文化绝唱
-
作者:
田秋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剧团
京剧
文化
戏曲剧种
中国
大运河
小戏
-
描述:
京剧是中国的一个奇迹。短短200年的时间,从一个江南小戏演变成长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名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如此大的规模与影响,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
顾风:长城是盾牌,运河是交融
-
作者:
潘采夫
李湃丰
来源:
南都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挹江门,位于古运河与小秦淮河交叉口处(今南通西路南侧的古运河北岸),明宣德年间曾在此设立钞关(专门以钞券纳税的机构),并在运河上架设浮桥,附近逐渐形成繁华的钞关码头。原城门已在近代拆除,2007年采用旧城砖重新垒砌。 顾风已经从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扬州市文物局局长、扬州市博物馆馆长的岗位上退休。
-
辉煌的京杭大运河文化
-
作者:
李宗新
来源:
水利发展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伊士运河
钱塘江
文化
万里长城
巴拿马运河
京杭大运河
-
描述:
水系联结起来,全长1794 km。京杭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多,比巴拿马运河长20多倍,比目前惟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运河——法国南运河,时间要早2000多年,长度要长7倍多。因此说京杭大运河在全世界的运河中,
-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开园
-
作者:
暂无
来源:
绿化与生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主题公园
大运河
北京市
廉政
通州区
-
描述:
本市规模最大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运河清风”不久前在通州区大运河畔开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叶青纯出席开园仪式,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宣布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开园.区委副书记李玉君为开园致辞。
-
著名的“文化运河”:唐蕃古道
-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部交通科技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运河
文化
古道
青海
松赞干布
长安
文成公主
吐蕃
古代历史
-
描述:
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连接汉藏两族人民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道。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