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22 条
-
运河两岸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常州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概念规划为例
-
作者:
刘元
来源: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保护与更新
历史风貌区
常州石龙嘴
-
描述:
以常州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概念规划为例,阐述了面对大运河畔历史风貌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保护和再现传统风貌,完善和调整地区的功能,协调和控制周边城市开发,最终实现运河畔历史风貌区复兴的规划方法。
-
空间信息技术在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节录):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
作者:
毛锋
周文生
李强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资源保护
线形文化遗产
大运河
空间信息技术
-
描述: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面临着复杂的问题,空间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中的应用实践证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全面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与决策、考古发掘、监测和展示等方面。
-
巨系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究及现实困境的思索——以大运河保护规划为例
-
作者:
姚迪
来源: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运河遗产
启示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困境
管理
-
描述: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特征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向向动态化、巨型化、线型化和生活功能化等方向扩展的趋势。因此,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几乎涵盖了当前遗产保护领域所有的新热点与难点
-
自然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运河的千年不败谈民俗与保护自然
-
作者:
李元彪
来源: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人们想到的都是历史类博物馆,往往认为与自然类博物馆无关。其实不然,我们从京杭大运河的千年不败就可以看到民俗与自然界的保护息息相关。浙江自然博物馆近年来的实践中充分展示自然类博物馆在发扬民俗保护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
以运河文化为载体 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 开创拱墅特色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新局面
-
作者:
倪荣
来源: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大运河高级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拱墅区位于千年古运河的最南端,蜿蜒12公里京杭大运河从拱墅穿境而过,不仅促进了拱墅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拱宸桥,拱是拱手欢迎的意思,宸是皇帝,康熙、乾隆十二次下江南,有十一次从此登岸;富义仓是电视剧天下粮仓拍摄原形;还有卖依河而居、因河而兴,运河深深影响着拱墅人民的精神生活,包括他
-
自发性空间实践: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的盲点——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样本
-
作者:
张帆
邱冰
来源:
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自发性空间
实证研究
遗产保护
大运河
清名桥
-
描述:
通过对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数百年来的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实证研究,建立了运河沿岸人们自发性空间实践的解释模型,揭示了聚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剖析了该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对其造成破坏的作用机理
-
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作者:
毛锋
来源:
2008年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空间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文化遗产保护
-
描述:
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在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中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实践给出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挖掘运河遗产展示运河文化: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
-
作者:
叶楠
崔琪
来源:
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十三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遗产
保护规划
大运河
北京
-
描述: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端点,北京大运河遗产丰富且价值较高,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急需编制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开展抢救性保护。本文介绍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并详细说明了在进行运河遗产认定、价值评估、划定保护区划、制定保护措施等工作中遵循的各项原则和采取的工作方法。
-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京杭运河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研究
-
作者:
许云飞
来源:
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带
旅游带
京杭运河
经济带
现代化
风景带
-
描述:
本文把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构想为该流域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建设。并就这“四带”的概念、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目标、总体思路、战略思考和各带的具体建设内容、发展战略、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
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探(节录):以安徽段运河为例
-
作者:
王晶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资源保护
文化专题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
大运河
-
描述:
针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中主要是河道遗址的特点,笔者与安徽省考古所一同对于安徽境内180公里运河遗址的界定主要通过分析史料相关记载,现场踏勘调研,布点考古钻探等方法,结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基本确定了隋唐运河遗址在安徽境内的边界,并将坐标点及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共布置66个考古钻探点,绘制80余张考古及地形图纸。
<
1
2
3
...
5
6
7
...
11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