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
作者: 唐元海   侯金波   来源: 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运河   古代   淮河流域  
描述: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是我国南来北往必经之地,航运历史悠久, 从春秋战国至清朝,各代王朝先后在这里开凿沟通河、湖的运河约有34条, 占我国古代运河的60%左右。淮河流域运河数量之多,创建之早,工程之艰巨,技术之进步,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之大,都是举世瞩目的。
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
作者: 杨云峰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对场地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中抽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由三个层面的组成:自然特征、历史文化特性、区位解析特性。在运河之都广场设计中这三个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叠加后形成了完整的方案。
一河一路传承悠久文明——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双双成功 中国世遗总数47项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建筑(2014年第7期 总第149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
《浙东运河史》序
作者: 陈桥驿   来源: 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浙东运河史》撰写既竟,行将公开问世。我实在为此感到不胜欣慰。作为绍兴籍文化人中的一员,看到了故乡又一部做学问的文献,首先的感觉是:亦与有荣焉。从地区范围来说,我国土地广袤,"浙东"只是我们巨大幅员中的一角,何况此书议论的"浙东",还仅仅是浙东的宁绍地区。
加拿大里多运河的保护
作者: 周珊   来源: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里多运河   遗产保护   加拿大  
描述: 里多运河是加拿大的历史运河之一,并在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多运河的保护已经历了几十年发展,成为加拿大遗产河流保护重要探索,具有了典范意义。本文较为完整地研究了里多运河的保护理念及其发展历程,遗产价值层级设置以及保护管理机构与规划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河流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兰桨乍移明镜里,绿杨深处座闻莺: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南区植物景观设计
作者: 陈雷   刘植梅   吴田田   张坡   来源: “首都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滨水景观   水乡特色   运河文化   北京  
描述: 文化及北京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相结合,创建具有北京水乡特色的滨水景观,为滨水区的合理开发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
明清山东运河民居建筑研究
作者: 赵琳   王辉   来源: 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合院建筑   明清时期  
描述: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运河水运最繁华的时期,对沿运城市与地区产生极大的影响。运河沿岸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内涵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展示了运河山东民居中所凝结的民族智慧和人文传承。运河民居作为这一文化现象的载体
运河长江交汇处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宁镇扬旅游区域发展研究之一
作者: 邱小樱   陈云飞   卢凤萍   宋立   来源: 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运河与长江在宁镇扬区域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两大水系交汇处往往能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极大的机遇。本文将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旅游资源作一界定,通过对其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把其融入宁镇扬
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作者: 谭徐明   于冰   王英华   张念强   来源: 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运河   京杭大运河遗产特性价值  
描述: 的鲜明性应当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③京杭大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京杭大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
“江河枯竭”引发的深思以老通扬运河的衰竭与整治为例
作者: 曹瑞冬   来源: 2017第九届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衰竭与整治   老通扬运河   功能转型   江河枯竭  
描述: 水不是江南独有的财富,却在社会的演变中成为南北发展差异的重要标杆。江南的多水也使苏中地区的水源文化处于尴尬的境地。当江河枯竭时,我们的灵魂是否也就此陷入了荒芜?中国经济在走上高速发展的大道后,其
< 1 2 3 ... 9 10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