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
试析近代以来山东运河的衰落及其原因
-
作者:
武翠
来源:
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运河
原因
衰落
京杭运河
-
描述: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美誉,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
-
省市城科会举办“运河申遗”科技沙龙
-
作者:
沈悦林
来源:
杭州科技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技沙龙
运河
浙江大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保护
杭州市
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运河申遗是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河沿线18个城市乃至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更好地加快运河申遗,省、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于2007年2月2日在湖畔居举办“运河申遗
-
常州古运河经济带保护开发研究
-
作者:
常州市各民主党派
工商联联合课题组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护开发
对策建议
古运河
经济带
-
描述:
古运河经济的数千年沿革、行业特色和历史地位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其在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产业结构、环保、土地、交通、文化、旅游、社区经济等八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作者定义
-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苏北运河段的发展利用
-
作者:
李书恒
郭伟
来源:
第四纪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能
苏北运河段
京杭大运河
发展
-
描述:
京杭大运河历史时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灌溉,增强军事防卫能力,维系政治统治,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苏北段跨越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串联众多湖泊,北接鲁西南能源基地,南接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
-
中国大运河宴席 上
-
作者:
黄绍祖
来源:
美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宴席
水道
河流
自然水系
运输经济
中国
大运河
社会经济
-
描述:
千古大运河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但我国主要河流几乎是东西走向,很少有南北水道,这种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交通往来。为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们便设法人工开凿南北走向的河流
-
陈桥驿先生与浙东运河申遗
-
作者:
邱志荣
来源: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城市研究、古都研究,以及翻译等方面均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陈先生的一生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勤勉,笔耕不辍,饱含着对大运河及该流域历史地理等的无限热爱,为大运河文化挖掘、传承与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
作者:
冯兵
黄俊棚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变迁
隋唐五代时期
城市
-
描述:
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开凿与运河城市勃兴相伴而生。运河改变沿线城市运动轨迹和方向,影响城市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及其分布、体系,以其特有沟通功能和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主要推动力。运河城市
-
夏季版 江南运河宴
-
作者:
翟梅宇
毕林忠
来源:
美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畜兴旺
东岸
文化元素
南至
长江以南
运河水
徐鹤
江苏镇江
烹饪协会
中国烹饪
-
描述:
,江南运河始称于世。江南运河纵贯吴江南北,在运河水的滋润下,人民勤俭持家,六畜兴旺,羹鱼饭稻,安居乐业。基于这一特色文化元素、优势资源,吴江宾馆于去年11月创新推出了江南运河宴。江南运河宴由中国烹饪大师徐鹤峰作为技术指导及监制,苏州烹
-
刘世昭:重走京杭大运河
-
作者:
刘世昭
来源:
中国摄影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蒙古
“友谊”
1968年
摄影记者
北京郊区
京杭大运河
高中毕业
《人民中国》
-
描述:
上千人,用镜头记录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在国内外引发了一股“运河热”,成为研究当时沿岸地区经济、文化、民生、历史等方面最真实的一手资料。35年后的2016年,68岁的他再次出发,重走当年路。这一计划他已酝酿了很久,“其实当年拍完以后,我就对
-
2015年度中国大运河研究综述
-
作者:
郑民德
来源:
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综述
研究
-
描述: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度除发表与出版300余篇(本)运河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外,还举办了十几次重要学术会议与研讨会,围绕运河文化传承、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运河旅游业发展、运河复航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共识,从而为中国运河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