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
注重运河商贸研究 建设运河商贸走廊
-
作者:
洪涛
来源:
北京商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贸文化
通州
大运河
申遗
京杭运河
委员会
历史文化价值
教育指导
-
描述:
一.京杭运河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一)用“走运河”方式推动“运河商贸” 2012年6月9日,“商贸U币生走运河”启动仪式在北京通州举行,这次活动也是“弘扬大运河商贸文化,支持大运河申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活动由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
运河申遗二、三事
-
作者:
黄禄衡
来源:
天津政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运河
文化遗存
运河文化
水西
沿岸城市
历史遗存
大运河
考察团
政协
南北运河
-
描述:
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从吴王开凿大运河的那一刻起,注定了一个奇迹的诞生,大运河成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它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
-
运河古都的气质
-
作者:
豆子
陈曦
来源:
今日民航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与南京、苏州、扬州等江苏热点旅游城市相比,人们对苏北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显得些许陌生。但提起周总理的故乡、运河之都、南北分界线、江苏九寨沟铁山寺、淮扬菜之乡……大家又多感到亲切。在淮安机场通航的前夕,淮安市旅游局局长吉文海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淮安。
-
运河古都·聊城
-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民航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残游记》
马颊河
山陕会馆
相济
傅以渐
世界第一人
江北水城
鲁西平原
商业文明
光岳楼
-
描述:
鲁西平原,广袤无际,沃野千里,古老而又神奇。中华母亲河——黄河哺育的农耕文明、黄河文化,世界第一人工河——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运河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相生相济,共同孕育了一座璀璨的明珠城市——聊城。
-
大运河名物考察
-
作者:
顾建国
马婷婷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泗口
末口
大运河
角城
-
描述:
古老的南北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原有的互联水口及其周边的城镇景观等,亦随之显隐、变更或消逝,这些先后成为人们记忆的名物,正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末口、淮泗口、角城等个案的历史考察,彰显了运河文化考古亟待开发的内容。
-
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
-
作者:
依凡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都
农耕文明
水城
聊城
京杭大运河
生态
黄河文化
商业文明
-
描述:
广袤无际的鲁西平原,古老而又神奇。黄河哺育的农耕文明、黄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运河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共同孕育了一座璀璨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共存构成了聊城的独特之美。
-
外国人视野中的明清山东运河
-
作者:
李德楠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风情
山东运河
明清时期
-
描述:
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关于山东运河的描述,不仅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当时运河历史的了解,有助于今天的运河文化研究以及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
-
淮安:运河之都的人文价值
-
作者:
季祥猛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存
人文价值
盐文化
最大规模
淮安
文化内涵
历史上
京杭大运河
繁荣
城市
-
描述:
一、运河之都七大文化内涵第一,淮安运河水利文化。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最早的一段大运河——邗沟的开凿与此有关,淮安还是国家治河保运的衙署所在地。曾为河道总督行馆,很多治水名人在淮安留下丰功伟绩。
-
嘉兴:江南水乡 运河名城
-
作者:
张硕
来源:
中国名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兴
景观带
南湖
运河文化
历史
运河水
明代
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
江南水乡
-
描述:
贯穿嘉兴境内的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河床最稳定、历史最悠久的河段之一。对现有的与尚可开发利用的运河文化资源进行组合开发,对实现把嘉兴建设成有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名城还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
中国大运河——世界最古老最长的运河
-
作者:
暂无
来源:
交通建设与管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运河
三十年
南北大运河
开凿
中国古代
江南运河
运河区域
京杭大运河
扬州
世界
-
描述: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大运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大运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历代统治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