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
京杭运河对明清苏州市井艺术发展的促进
-
作者:
李琰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工业
京杭运河
市井文化
-
描述:
大运河的贯通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成为人才荟萃、文风昌盛之地,各类人才又为运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保护与传承视阈下的遗产旅游地开发——以无锡古运河为例
-
作者:
何调霞
来源:
中国商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产旅游地
保护与传承
古运河
旅游资源
-
描述:
无锡古运河段见证和承载了吴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三大文化的起源与兴衰,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历史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传统风貌最浓厚的河段之一。它保留了古运河水弄堂的风貌,被誉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本文介绍了古运河沿岸旅游资源,分析了古运河旅游保护开发现状和开发对策建议。
-
运河改变的齐鲁民风
-
作者:
王云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风
钱塘江
齐鲁
中国东部
地域文化
运河文化
京杭运河
文化圈
-
描述:
京杭运河纵贯华夏大地,在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时,也把中国东部的燕赵文化圈、齐鲁文化圈、荆楚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串联在一起。随着无数人流、物流南上北下,各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
运河对开封发展影响初探
-
作者:
贺全营
陈泗
韩满库
来源:
中州建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历史文化名城
战国时期
五代时期
历史古都
开封
文化积淀
中原文化
-
描述:
开封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著名的古都,距今已有2750多年的建城史。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的建都之地,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悠久的历史,厚重
-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及流变
-
作者:
仲崇连
来源:
环球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音乐
运河文化
文化现状
艺术流变
-
描述: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文化的种类丰富,从文化的起源与成熟,其中经历的流变发展,带给我们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思考关于淮安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文章从淮安民间音乐的现状调查与艺术流变两个维度探讨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
-
聊城大学图书馆运河文献建设与运河研究宣传
-
作者:
张曙光
来源:
图书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文化
聊城大学图书馆
运河文献
-
描述:
运河文化的传承是聊城大学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聊城大学图书馆运河文献建设形成了三大特色:运河文献资料、影音像实物资料和运河文化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图书馆运河文化的研究基地与宣传基地,成为运河文化的信息中心。
-
运河古韵(散文)
-
作者:
张增慧
刘俊滨
来源:
河北水利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底蕴
华夏民族
历史
古代科技
散文
文化长廊
京杭大运河
文化遗产
-
描述:
京杭大运河是华夏民族创建的伟大工程之一,是历史长廊中的一座丰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具有政治、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
沿运河带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广场
休闲功能
建筑元素
现代文明
步道
休闲设施
市民休闲
历史古迹
水上巴士
整治工程
-
描述:
简介:运河整治工程正在进行中,但沿运河带已经成为吸引杭州市民的新景点。水上巴士、两岸步道,历史古迹、休闲设施……,运河整治工程充分挖掘历史传统,着眼生活品质,突出了文化功能与休闲功能。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的建成,集文化、娱
-
米芾、蔡襄书帖与运河名城虹县考
-
作者:
赵彦志
潘甦
来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蔡襄
米芾
虹县
大运河
-
描述: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不但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而且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唐宋时期众多文化名人因公或个人游历,沿运河而行,途径虹县留下大量诗文或书法作品。米芾和蔡襄书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考证虹县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彰显了虹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
京杭大运河: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杰作
-
作者:
郭涛
来源:
瞭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工程
申遗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
-
描述:
它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这样世界罕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申遗,不仅对我们是第一次,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