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
论两座典型运河城镇对运河文化的空间演绎
-
作者:
徐永利
孙广华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西兴
瓜洲
文化遗产
-
描述:
通过对比瓜洲与西兴两处运河城镇,揭示出运河聚落中地脉结构和风土特征的特定历史价值。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文化已逐渐受到重视,而萧绍运河历史上曾对周边聚落产生过巨大影响。比较两者运河文化中聚落空间特征的异同,将为长三角运河聚落的街区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视角。
-
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研究
-
作者:
余小平
来源:
江南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
环境优势
文化景观
京杭大运河
文化研究
杭州
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
-
描述:
杭州的环境优势就在于水,它集江、河、湖、海、溪于一城,是一座著名的五水共导的江南水城。千年运河从隋朝流淌至今,带给了杭州千百年来的繁华,并由此促成了杭州中国古都的地位,构成了杭州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而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与京杭大运河的开拓、发展和繁荣紧密相关的。
-
古代京杭运河与中外文化交流
-
作者:
朱亚非
来源:
淮阴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运河
文化交流
-
描述:
京杭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运河沿线的诸多城市都留下了外国人士的足迹。通过外国人在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的活动和山东沿运河城镇居民与外国友人的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可以探讨运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聊城举办2009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文化旅游节
-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聊城市
运河
古都
文化旅游节
水城
城市品牌
旅游业发展
-
描述:
近年来,为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推动聊城旅游业发展,自2002年开始,聊城市每年都在“五一”期间举办文化旅游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7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4月28臼至5月3日,聊城市继续举办“2009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文化旅游节”。
-
大运河文化,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
作者:
赵凯新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大运河文化,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
-
隋唐大运河与柳孜经济文化的繁荣
-
作者:
熊帝兵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运河考古
柳孜
通济渠
皖北文化
-
描述:
通济渠通航以后,迅速成为南北运输大动脉,而柳孜成了运河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依据文献与考古资料,通济渠当时宽约40至60米,深约6.5米,通航能力较大,为南北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史料对唐宋通济渠漕运量的记载能够侧面反映出柳孜当年的车水马龙景象;而柳孜所纳的盐税额,出土的唐船、大量石锚和瓷器等则是柳孜古代商业繁荣的直接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古代柳孜人口繁盛,宗教信仰浓厚,生活富裕。但是,此地亦因地理位置的重要与经济的繁荣而屡遭兵燹。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元明以后,柳孜逐渐衰落。
-
刘绍棠“运河小说”的地缘文化特征
-
作者:
崔志远
来源:
传记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刘绍棠“运河小说”的地缘文化特征
-
京杭大运河:活着的文化遗产
-
作者:
必方
来源:
中国减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我最早关于亚洲的地理课上,一个想象力丰富的老师,将中国形容成一大片黄色土地,这片土地上,大运河纵贯而过,长城横穿而过.从那以后,提到中国,我就想起这样的画面一一一艘艘巨大的货船,在高耸壮丽的城墙倒映下,沿着波澜壮阔的水道顺流而下."这是1937年4月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一篇有关京杭大运河报道的开头,作者威勒德·普莱斯描述了自己少年时代对于遥远的中国以及大运河的绚丽想象.
-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未来
-
作者:
单霁翔
来源:
世界遗产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中国人
直后
航运功能
运河文化
文物保护
世界遗产名录
沿岸城市
旅游功能
春秋时期
文化区域
-
描述: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长达数千千米,与袤延万里的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于《世界遗产名录》之中,而造福千年的大运河则一直游荡在文物保护视野外。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部分段落始建于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取直后形成
-
运河文化孕育的济宁商业街
-
作者:
赵峰
来源:
山东档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堂酱园
运河文化
档案资料
大名镇
安阜
运河水
档案工作
至明
宁南
一天门
-
描述:
通过对学校档案资料中的旧志整理,从《济宁直隶州志》《济宁州志》《济宁县志》等旧志中,整理出来大量的明清济宁商业街的发展变化情况。远在唐宋时期济宁就是"万商往来,四湖绵历"的商业发达地区,元至明两代疏浚运河后,济宁南抵江淮,北达燕冀;"控引江淮漕运咽喉"。"商贾云集,百货荟萃"。运河沿岸居民和临时棚户陡增。元代济宁商税额达白银12403锭,占居中书省21个纳税路的第四位。明清年间已成"车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分布在城厢、五关、四隅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