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文化交融】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特色及其实现路径
-
作者:
刘怀玉
陈景春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产业带
文化产业
-
描述: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为文化江苏的重要名片。其主要定位是: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旅游、美食、地方工艺等为基础,以古城博览业和文化产业园为依托,以图书报刊业、演出业、影视音像业、动漫创意业等为载体的复合产业
-
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吴延生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淮安
运河文学
大运河文化
运河遗存
-
描述:
文化引领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
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作者:
丁卫卫
来源:
新校园(上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京杭大运河
苏州
-
描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扬州段运河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运河,加强对扬州古运河的开发是我们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促进扬州经济的发展,对扬州古运河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
-
无锡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
作者:
李剑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字化保护
无锡运河
数字复原
微传播
虚拟展示
文化遗产
-
描述: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无锡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对其特征加以总结,从器具的数字复原和虚拟展示、非遗影像的“微传播”及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三个方面,对数字化保护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繁华过后落寞的运河音乐文化——以运河秧歌“伞棒舞”为例
-
作者:
许士红
来源:
北方音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河
梁水镇梁闸村
伞棒舞
保护传承
-
描述:
"伞棒舞"是聊城市运河沿岸运河秧歌的精髓,它发源于兴盛一时的运河码头梁水镇梁闸村。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这些特色的音乐文化展现新的生机,还需要各部门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
长安闸与长安运河龙舟文化
-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安闸
龙舟
京杭大运河
-
描述:
浙江海宁长安镇是京杭大运河上古代重要的水利水运设施“长安闸”的所在地,特有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地方农耕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诸如龙舟竞渡、龙船会、水龙会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
江南运河与无锡经济文化生活
-
作者:
丁瑶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运河
商品经济
无锡
-
描述:
隋朝疏浚贯通江南运河后,无锡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于元朝升县为中州。运河文化渗透到无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娱乐及民间信仰,在无锡经济由以小农经济为主发展成农业与手工业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
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讨——以京杭运河德州段为例
-
作者:
张缨
周家权
孙振江
来源:
中国水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京杭运河德州段
-
描述:
分析京杭运河德州段的地理水文、河道历史演变和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从防护措施、优化管理、保护水生态与水资源、整合地域文化、开发文化价值和营造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氛围等方面提出保护开发德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措施建议,以保护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一河串百艺”中国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初探
-
作者:
徐波
来源:
现代城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世界非遗
文化传承
创新模式
-
描述:
简述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千年文化遗存宝藏,提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建设思路——“一河串百艺”。“一河串百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项目的亮点在于整合资源,由政府牵头,让辖区乃至沿河“产学研媒用金”携手合力犹如连珠成串,共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上来。
-
略论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作者:
董小梅
董记
来源:
淮阴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里运河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
-
描述: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简要分析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以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阐述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问题,从推进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城市建设互动双赢的角度,围绕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特色带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