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蛟河市治河工程
-
作者:
权伍福
年份期号:
1997-第5期
刊名:
吉林水利
关键词:
城区防洪 城市防洪 主要河流 水文计算 橡胶坝 蛟河市 水文水力计算 块石护坡 洪水标准 治河工程
- 描述:蛟河市地处第二松花江上游,境内大小河流交织如同,以五级以上的河流就有86条、全市大约有85%的城镇村屯分布在河边,且沿河两岸多为农田。由于地处山区.大部分河段坡降较陡,河床深窄,河岸切割严重。原来那些河道较缓的平原河流,由于70年代治河单纯搞形式主义,摆样子,不按科学规律治理,将河流“裁弯取直”,其结果使河道坡降变陡,河流流速增大。尤其是近些年河流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床抬高,河岸不稳,河水常常出槽,泛滥成灾,冲毁大量农田.甚至冲倒房屋。建国后.我市曾先后发生过7次较大的洪水,特别是1989
- 论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
-
作者:
封越健
年份期号:
1997-第0期
刊名:
明史研究
- 描述:京杭运河从明代永乐年间重新开通后,就成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尤其是供应百官俸禄、军饷、宫廷消费的东南漕粮也由此"一衣带之水"输达北京,使明朝视运河如命脉,十分重视运河管理,"成祖迁都,讲求河政日益精详",设立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保证运河畅通。本文拟从考察明代运河管理体制入手,探讨明代如何以国家政权管理这样规模巨大的
- 蒲柳风情,运河乡音:[刘绍棠及其创作]
-
作者:
施秀平
年份期号:
1997-第4期
刊名: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 描述:蒲柳风情,运河乡音:[刘绍棠及其创作]
- 苏南运河整治进入决战阶段
-
作者:
殷小慈
年份期号:
1997-第2期
刊名:
江苏交通工程
关键词:
苏南运河 治河工程 运河整治
- 描述:苏南运河整治进入决战阶段
- 胥溪──最早的运河
-
作者:
耿戈军
年份期号:
1997-第2期
刊名:
水利天地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长江中下游 长江下游地区 物资交流 安徽巢湖 水路运输 陆路运输 京杭大运河 水量充沛 水流稳定
- 描述:胥溪──最早的运河
-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
作者:
潘京京
年份期号:
1997-第2期
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描述: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 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
作者:
何为刚
年份期号:
1997-第3期
刊名:
济宁师专学报
关键词:
贡河 运河经济带 漕运 避黄保运 治运工程
- 描述:文章论述了京杭运河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指出她所具有的开放、交流、融合的特点,为国家大统一局面奠定了扎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为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分析了当前运河的自然地理优势、综合效益、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条件之后,认为经高科技改造后的运河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仍将成为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南北运输通道,重振运河经济带的雄风。
- 理性的象征——张运河山水解读
-
作者:
李毅峰
年份期号:
1997-第3期
刊名:
国画家
关键词:
象征 运河 思维方法 解读 认识进程 艺术创作 思维内容 思维活动 中国山水画 理性
- 描述:艺术创作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特征又取决于人类对宇宙自然的认识进程。然而,艺术的发展和认识的进程并非同步。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哲人便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理论,不仅探讨了如何运用技巧表达思维内容和客观对象,而且从哲学认识论上表述了人类思维活动
- 王化云的治河观
-
作者:
蔡铁山
王美栓
年份期号:
1997-第3期
刊名:
水利天地
关键词:
观念的转变 土保持 泥沙问题 三门峡 相对平衡 黄河水利委员会 王化云 治河措施 根治黄河 综合措施
- 描述: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老主任王化云是新中国治河的代表人物.他从事治河的这一时期(1946年~1992年)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专制集权,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阶级剥削制度。治黄事业也由统治阶级治河时代进入了人民治河时代.王化云治河时期与新中国的建设同步。经历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年动乱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和对黄河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黄河的治理策略也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变化。历史上的治河方略,往往是某一杰出治河人物,基于对黄河河势工情
- 牧云先生:话说南运河系列
-
作者:
姜滇
年份期号:
1997-第7期
刊名:
海燕
关键词:
收藏家 江南 诗词 钱牧斋 吴梅村 无名氏 张大千 改写 文征明 图书馆
- 描述:1 请问《过墟志》作者何人?《过墟志》或作《过墟志感》,无名氏著。原稿藏常熟瞿氏,今归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台湾高阳改写成《绝色寡妇》行世。可是刻在《虞阳说苑》里的那本?正是。因为故事诡奇,文笔绝佳。所以才建议你改写剧本的呀。还有一篇《妖乱志》。作者冯舒(已苍),也刻在这本书里。里面写到明末的两个美妇,一名吴绡(素云),一名翁儒安(素兰),两人皆诗书画绝佳,且都是名官家室。吴绡著有《啸雪庵诗词》,钱牧斋、吴梅村作序。翁儒安的《素兰集》旧抄本在我处,如果需要,可以奉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