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运河常武段水体中主要有机毒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作者: 盛光遥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运河常武段水体中主要有机毒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从《水经注》水系框架复原重构探讨早期中国西部开发治理
作者: 张步天   来源: 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此书展开。一、《水经注》水系框架复原重构1.《水经注》水系框架的含义水系是指海洋、河流、湖泊等构成的水网系统,多依照江河、湖泊的支流和源流逐级形成的网状结构划分。简而言之,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
《水经注》所载汉贞灵孝行四碑考论
作者: 张鹏飞   来源: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水经注》   郦道元   孝子   贞烈   述论   孝女  
描述: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就行旅所知共记载了秦汉以来至北魏各时期的碑碣、石刻、石室画像和摩崖题刻等各种石刻文献三百余处,其中载有《汉孝子王立碑》、《汉孝女碑》、《汉姚氏二女碑》、《汉孝女曹娥碑》四碑,其碑主皆为汉末时之贞烈孝女、孝子,其孝行感动世人,故多立碑以彰显其德,可见时之彰显贞烈孝行之社会风俗及文化倾向。本文试就此四碑文之内容、碑石之传承、传闻之考辨等方面分而论之,以冀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
《水经注》时期以来北京平原河湖水系的变化
作者: 邓辉   来源: 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首都北京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经历着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城市建设大发展的阶段。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内部及其毗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地表湖泉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地关系处于极不和谐的状态。历史时期北京平原上湖泊众多,地表泉数以百计。历史时期由于永定河冲积扇的地下潜水水位较高,在潜水溢
《水经注》岭南水系考
作者: 郑雅之   刘洪杰   来源: 第六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郦道元《水经注》总结隋唐以前之地学成就,明清以来,考证者众多,形成与“红学”并驱的“郦学”一派.然郦氏身处北朝,未能亲涉南方之水,又岭南开发晚,资料欠缺.故郦《注》中岭南诸水,多张冠李戴、以讹传讹.郦学研究中涉及岭南诸水者,亦少矣.
《水经注》江水(节选)
作者: 郦道元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垣故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dan),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径》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
从《水经注》看古代北京地区水系原貌
作者: 吴文涛   来源: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水经注》序曰:"《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1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形成与
感受《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
作者: 吴泽琼   来源: 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明代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北魏郦道原著有《水经注》。这前两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同样对祖国山水满腔热爱和对事业认真执著,并在后两书中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以及不迷信书本知识
《水经注》河水(节选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砀渠也。汉平帝之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理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竭((?))。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洞,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洄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
《水经注》河水(节选一)
作者: 郦道元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壮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中棘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
< 1 2 3 ... 45 46 4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