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河堤林带防治河坡水土流失及其效益研究
作者: 王剑   蒋瓒曾   黄存白   来源: 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堤林带   护坡效益   水土保持  
描述: ,减少蒸发30.3%~33.1%,土壤有机质增加0.4g/kg~12.8g/kg,盐分下降30.4%~40.8%.河堤林带的益本比经济效益(E)为5.5,即E>
河堤林带防治河坡水土流失及其效益的研究
作者: 王剑   蒋瓒曾   来源: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堤林带   护坡效益   水土保持  
描述: 在沿海砂土区,利用林木防治河、沟、渠系的堤面、坡面、青坎、保护区的水土流失,具有显著效果,河沟坡面土的年平均流失厚度可减少13.5 ̄16.6mm;在生态环境方面,可减弱风速74.2% ̄83.5%,降低蒸发30.3% ̄33.1%,坡土有机质增加0.04% ̄0.28%、盐份下降30.4% ̄40.8%;河堤林带的益本比经济效益(E)为5.5。
血脉大运河
作者: 王剑冰   来源: 党员干部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通线   嘉兴   河流   马可·波罗   江南   秦始皇   意大利   浙江   京杭大运河   挖掘  
描述: 一七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没有忘记在他的游记中写上对运河的赞赏:"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蛮子省(浙江)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海上。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十分值得赞美的。
运河过嘉兴
作者: 王剑冰   来源: 广西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剑冰   散文   中国   当代   《运河过嘉兴》  
描述: 一嘉兴所在的江南大地,河汊如网,银波漫漶,从高处望去,会看到叶脉一般的莹绿碧蓝。这里分布着上塘河、钱塘江河口等四大水系的五十七条主干河道,相连着一百四十多个大小湖泊,直把嘉兴润泽成一片锦绣。而贯穿其一的,就是大运河。从杭州出发,我知道西湖的水是连通着运河的,运河的另一头则连通着大海,美与悠长与广阔构成了三维效果。
江苏淮安市运河村一号战国墓
作者: 尹增淮   王剑   来源: 考古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苏淮安市   战国时期   楚墓   木椁墓  
描述: 2004年,对江苏淮安市运河村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进行了清理。墓室由主椁室、外藏椁及一个陪葬坑组成。此墓共有人骨12具,除墓主外,其余均为殉葬者。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其中1辆实用马车,木质构件相对完备,制作精美。墓葬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晚期之交,墓主可能是楚国贵族。
江苏淮安里运河遗址勘探与发掘简报
作者: 王元林   孙玉军   王剑   尹增   胡兵   祁小东   刘光亮   刘显谋   王军来   刘强利   辛春祥   张永红   李艳梅   尹增淮   来源: 东方博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安   里运河   石工  
描述: 明清时期,政府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以“治河、导淮、济运”为基本思路,在今淮安市码头镇和杨庄镇一带进行了一系列治水活动,从而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其中,里运河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河道变迁、运口移位及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都是治河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之际,我们在码头镇对里运河的一段进行了考古发掘,了解了其基本规模和相关的堤防设施,以及与其他水利设施的关系,对研究明清时期运河沿革、运河与黄淮的关系、运河与漕运文化、宗教祭祀活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1
Rss订阅